觉悟之道——生与死的襌法
(敦珠法王于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九日、香港艺术中心寿臣剧场公开开示)
首先欢迎各位法友,因为我将会跟各位谈一点「佛法」。
「法究竟是甚么呢?」法只是解脱途径,只是渡过苦海登彼岸的途径,这就是法。「究竟是谁人将法传给我们呢?」或者,「法的本源何在呢?」这就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佛了。他观察到有情的痛苦,因种种善巧方便,教授给有情,使他们能认识自己。
知道「觉性」并非人类所独有,即使虫蚁亦具「觉性」,这一点非常重要。佛陀只是由于认识到「觉性」,因此就得到解脱。其余的有情则因习气与染,故不能对「觉性」认知。
意的本体虽然光明与空虚,但由于有执着投射,便使之染上尘雾。正如天空本来明朗,层云成为障碍。然而层云消融于天际,究亦未影响天空的本体。故知意的本体澄明而虚空,由悲悯与明净,可以使之不生垢障。
意的本体虽然可以解释为空明,但我们的执着于心却带来了「人」和「我」的二元概念。由此概念。便使更多投射产生。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情状了——在识中再有多重投射,于是产生所谓苦,产生所谓乐,所谓厌恶,诸如此类许多分别。
意的本体虽然如太空,但由分别故,便有贪、瞋、痴产生。并由此等投影而使意生恶业。此等恶业又会生起另一些恶的情绪,例如妒嫉与发怒等。因它们的生起,我们就认识得到业的果。
我们都有过悲痛这种经验。但我们却常常将它当作是由外在的影响而来,不知道悲痛或其它恶念,其实只是一己的意的投影。其本因是内在非外在的,完全是意所识造而成。
是故佛陀说,一切苦因都是由于无明而成。无明蒙蔽了真正的快乐根源,人便不能醒觉。或者说,人自己去造作种种苦因,结果自己沉溺于苦海。是故应知:无明生起于对「自我」的执着。若有人能排除掉「自我」,佛陀说,则对于意的种种投影便会消灭,因为他已成为觉者,能自明净其意。要克服这些恶念,佛说,先要不作恶业。要不作恶业,先要将「自我」这种执着解脱。
这样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身、语、意所造作的恶业,其实都以意为本质。每一个人都追求和平与快乐,即使是禽兽也不会去追求痛苦。既知其它的有情所追求的快乐,正如你自己所追求的一样,所以佛陀便教导我们,要给有情以快乐。这样做非常重要。即使你不能给他们以快乐。但只要你生起饶益诸有情的意,便也可以饶益有情。
这样的行为,即是所谓「慈悲」了。佛陀教导我们,应尽量做「慈悲」的事业,菩提心即由是而生起。如果我们检查自己,从甚么地方生起菩提心,从甚么地方生起恶念,我们就会发现,他们都生于自己的意。
进一步,我们若检查意在何处?甚么是意?你就会发现,你能够记忆起许许多多事件与事件的反射。反射无边无尽,意之所作亦无尽。是意记忆起许多事情,是意想去做许多事情,永无止境。是故佛说,一切法的根源只是意。倘如你能够克服你的意,即解脱的法门。
若问:「如何去克服自己的意呢?」当我们内省之时,即可发现意投射出一切法,去观察意的,亦正是意。所以是用意去观察「内意」。
意不可感受到,亦不能接触抚及,然而一切经验皆由意投射而生。举一个例:当你松弛下来并观察自己的意时,假如念及有人比你高,你会起妒嫉心,假如念及有人比你卑,你会起鄙视心;假如念及有人跟你平等,你会起竞争心。实际上你并无任何内体上的行为,但一切情绪皆生于意。是故应知——观察意的依然是意。
因此,对有情生起菩提心或悲心便很重要了。这降服自己的恶念,意若平静,则一切行为皆清净。譬如泥沼,倘如你不断地去搅拌它,便始终不得平静。倘如你肯让它静下来,就会见到它变成清水。意的观察亦如是。是故学习做些善的行径,饶益有情,自己也就可得善果。
于进入任何途径之前,先要了解我们刚纔所指出的,是最根本的要点。它是佛法基础。若你去实行改善你的行为,虽然开始时或有因难,但你始终会发现它对你裨益。所以我要求各位学习建立菩提心,或者说,建立对别人的善心。如果你有一颗对别人善良与悲悯的心,则佛陀的一切教导便都在面了。在现在的「贤劫」中,千佛会示现,帮助有情,给他们以教诫。一切教诫的要义,即在于对有情悲悯的菩提心与悲心。
总结今晚的说话,我会因得与各位共享法味而觉得快乐。我会为各位能得到我刚才灌输于各位心中的法乐而祈祷。我祈祷你能得到正确的方法,生起饶益一切有情的悲心。请接受佛陀身、语、意的加持。
今天参加法会的人,对佛法都有兴趣,正如我一样,所以我很高兴能跟大家聚首一堂。在如幻如化,不断变异的世界中,一切有情以其身语意三业加入惑业的循环。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意业引导身业和语业。由入胎时开始,以基于过去生的业力,而形成一个新生命,意业即不断地重新建立习性与形相,或好或坏,各种不同的积集,都根源于意的习染。意存在于身中,直至我们的生命结束为止,及此生变异,意不断地积集善恶,也就是说,在积集着业力。
在轮迥时,意不断为孕育的胚胎所包围,成为分智,它积集善恶,不同种类的业报亦由是而生。所以在轮回中有六道有情,而六道之中,没有两个有情完全相同,即是由于他们彼此所积集的业力不同之故。或好或坏,我们所受的果报彼此有别,亦即是因为我们所积集的业力有所不同。
由于不同业力的经历与境况,都由意而生,由意识而生,所以释迦牟尼佛便说过:「我能指引常乐的解脱道,只要你跨一步就可以踏上这途径,常乐亦由是可得。」
然而,这也得要靠个人肯去走这条路。由于我们都希望快乐,事实上,六道中亦不会有不希望得到快乐的有情,所以六道有情,便需要了解,我们所希望得到的快乐,实际上是以我们所积集的业力为因。是故我们应依据业力来了解我们的行为。今日所作的种种不善,都由于过去的习染而来。因此我们便非要停止积集恶业不可,以期不会招致苦果。我们一定要完全摒除恶行,一定要生起善念以行善,这样才可以得到快乐。是故应知,加诸我们身上的其实都根源于我们的意以及意念。
关于一切善行恶行,我们需了解到,业力的法则是真实不虚的。无其因如何,果都依照此因而生,故可以说是绝对的法则。我们若具善思维以及善意念,则乐亦随之而生,我们所处的环境亦必成为乐;反之,若具恶思维以及恶意念,则其苦亦必随之而生,其人的境况也就成为苦。所以若能了知,善恶随一己之意而生,则我们定不会以为佛法遥不可即,或者难于领受。领受法益其实只在一己之意,最简单的方法即是远离恶念,生起正念。
若能了知苦乐的不同只随意念而生,则意无非只是意识。当我们谈及身,谈及根,即应知有根与根识之别。照外道的说法,当入胎之时,根身先在母胎中形成,然后才有意识;但根据佛法则并非如此,意识先入母胎,然后才长成根器,这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
佛家认为,轮回的有情分六道。当意识离开根身,便成为「中有」(一译「中阴」),意与微细的气,微妙地结合在一起。意识到处浮游,找寻六道中的一种生趣,也可以说是找寻由业力牵引的他生父母。由是识即进入母胎,而根身亦逐渐成长。然而投生之处,亦由前生的业力所决定,以业为基,由是有胎,更由是始有根身。
是故由意首先取得投生,身则于后来才慢慢在母胎成长—成肉,成血,成器官。是故意识在这过程中便由业力来决定,依过去生的业力牵引,遭遇父母的交会,并产生入胎的欲望。得人身者,有人类的意识以及人类的器官,然而无论何时,当肉体消散,则一切亦归于无有,只此意识微妙地与持命气相结合,流转于六道而无例外。这种生死的六道流转是无限的。
倘此意识由于日常行为所生的力感应而为善,譬如说,意识投入人类父母之胎,得到人类的根身后,复能知父母恩及积集种种善业,那么,当生命结束,肉体败坏之后,便可能对人类起感应,再一次取得人类的生命。因为这感应自然会使他遭遇人类作父母。
相反,倘意识由恶业而生,特别是不知父母之恩,甚至仇恨父母,则当意识流浪时,便不会因感应而能遭遇人类来做自己的父母。其时,意识可能长期都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直至由于恶业牵引,便会堕落于炽热与潮湿之地,终致取禽畜或低等动物,为生之身。
事实上,虽有累千累万的人类中有身在浮游,但却有更多禽畜与昆虫的中有身。由于恶业牵引者多,因而再取人身的便少,再取禽畜昆虫之身者便多得多。于此可见人身难得,因为要得人身,非要有善业作为牵引不可。
外道相信,胎中先有肉体,然后才有意识。所以当死之来临时——因疾病刀兵等而致死之时,自然是由器官组成的肉体先崩坏,然后才是意识。但佛家则不采取此说。佛家认为,肉体的死亡只是地水火风空等五大分散的过程。也就是说,是身体归于水大;热力归于火大;气归于风大;识则归于空大。这些元素,正是胎儿在母体怀孕期中,于大自然间获得的。
当识归于空大之际,意跟持命气便立刻流转,当然,于五大还原之后,人的内外气也就停止了。内气一停,识便偕同意与持命气去找寻再生的生命。
这时候,修习过佛法的人,对死亡的过程认知通透,他会记忆起导师传授的口诀,因而对死亡没有死惧。—— 曾受过「颇哇」(迁识法)教导的人,会得生净土,曾修密乘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人,得进入佛土,并由是得到解脱。
相反,没有修习的人,则不能生起觉受,这时神识便于虚空中消散,而成为「中有」。所谓中有,即指今生结束,他生尚未取得前那段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中,神识流转,以接受六道轮迥的业报。
是故投生于六道的那一道,完全由业力决定,即知识于中有阶段流转时,其情形由业力决定,没两个人会完全相同。有些人,会花一段的时间,有些人却只需要几日,这完全由人的善与恶业来决定。所以,倘如有一个善人,并且曾经修持佛法,则可能完全不经过中有的阶段,或者很快即可遭遇到具善的父母,而再生于优美的环境之中。
但即使得到解脱,其识亦依然存在于娑婆世界,直至这娑婆世坏空为止。—— 获得解脱的识,依然为一切有情的解脱而勇猛精进,直至一切有情都得到解脱为止。若识未得解脱,则他们便依然会轮迥于六道之中,受个人前生业报的牵引。所以我们对于具上师必须尊敬,对三宝必须尊敬,他们对有情是如此地悲悯,我们因而能积极进取,积聚善业,由是而能得解脱。否则,我们便会轮回于六道中,永无休止。
恶业积集,投射于三恶道,识便会因此为无明所障,于是便出没于三恶道中。这完全只是精神的投射,只是由业报所引起的精神境遇。故无论何时何地,身语意这三门,能否清净都靠我们自己来努力。
依赖身语意,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去向,决定自己的行止,决定自己的行持。这三门又以意为根本,身及语,只是意的眷属。因此依照佛法,无论何时何地,人必需皈依三宝。必需认知所皈依的三宝,即是指引我们越过生死大海,到达解脱之岸的向导。生起信念,走向皈依,是首要的事,其次则是认知一切有情是自己过去生中的慈爱父母了。所谓过去生,是指无数世的过去,直至今生为止。
每一个生物都有过去生的父母—— 这包括所有生命、有知觉的生物在内,例如百千万亿畜生道中的生物,他们不但曾是我们的父母,而且对我们有恩。知道这恩惠,我们便得积集善业,对之图报。这种修持,即是发「觉心」—— 发菩提心了,亦即以北悯之心对一切有情报恩,为他们的利益做一点事。所以,这便是善念—— 这种善念,我们己一再阐述过。
如果我们具有这种善念,我们就可以生起善的依正二报,否则,决定堕落恶道,得到恶的依正二报。听闻佛法利益,即在于能使我们增长自己的觉性与及善念善行,否则,妄心则将因我们加以提升而永远存在。当我们想发怒时,即是我们瞋心提升之故,所以瞋怒就会爆发得快,其余的妄心亦如是,都是觉性受蒙蔽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去贪、瞋、痴三毒。要凭调伏自己的意,去除三毒。这不可能一下子就永远将三毒去,我们只能慢慢地做,当三毒的意念起时,马上认识到它的本质,下一次,它再起时,便可能起得没那么厉害。渐渐,我们就可以调伏自己的意念了。妄念常常由于分别心而起,事实上,分别心的根源亦是一种妄念,所以我们该尝试去掉分别心。起初,要制止分别心,当起分别时认为甚么是好与坏,其后,我们就不会去分别意念的好坏了。我们会觉得。所有的分别无非只是分别而己,分别心因此就会消除。这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松弛,因为分别心松弛下来,人便觉得轻安。
对待分别心这种意念,最重要的事即是皈依三宝,以及对有情悲悯发大菩提心。修持佛法,亦即一种精神的修习,佛法甚深微妙。修持佛法当然是一种好事,但佛法的根源亦无非是意。倘若我们能正意,则人生己踏入解脱的途径。对临死时来说,正意亦非常重要。死亡是随时可以来临的,倘如我们敬信三宝,无可怀疑,觉心即可生起,因此也就得到善的果报。当意生正觉时,不会受痛苦,亦不生妄心,甚至能自虚妄中解脱。
是故无论何地,我们都要去贪瞋痴等三毒,以及种种分别心。我们该谨记上师对于死亡时如何解脱的导引。如果我们记得佛法与师训,意便可趋向于觉。因此,一切都以意为主。能自净其意,即得正觉。信念非常重要,它是在死亡时趋向于觉或者趋向于惑的关键。佛经中有一个珠鬘女的故事可以说明这重要性。
(贤藩仁波切讲述珠鬘女的故事如下——)
故事发生于佛陀在波罗尼斯国说法时。有一次,他向皇室说法,皇宫的妃嫔彩女,纷纷向佛陀供养自己佩戴的首饰珍宝。可是,其中有一位妃子却没有佩戴首饰,看见别人向佛陀供养,便马上命自己的随身宫女返回皇宫,替自己拿珍宝来供养佛陀。这个宫女心中很不愿意,因为她正在听闻佛法,不过她不得不服从。
在回返皇宫途中,不幸,一只牛撞死了这位宫女。但由于她当时正在思维着无边的佛法,受到佛法的感召,因此,她便得再生于狮子国成为一位公主,当她降生之际,满天降珠如雨,因此便被名为「珠鬘女」。
有一天,她听见一群商人在唱着对佛陀的赞颂,便把那群商人叫过来问道:「你们究在唱些甚么呢?」商人回答,是唱佛陀教导他们的皈依祈祷文。珠鬘女听过以后,拿出三篮堆得满满的珍珠出来交给那些商人—— 一篮献给佛、一篮献给法、一篮给僧。告诉商人,自己的名字叫做珠鬘女,请求佛陀赐给她一件对象,让她可以供养。商人们回返到波罗尼斯国,将珍珠献给佛陀,并且替珠鬘女提出请求,大智能的佛陀便对弟子说出珠鬘女降生的因缘。
这个故事,目的在于强调,只要有献身于佛法的想法,就已能够带来他生的福报。于此世间存在的种种相,都无实质,我们常常执妄为实,所以才有轮回的生死流转。由于业力牵引,意亦随之,并因具分别而生起五毒(贪、瞋、痴、妒、慢)。所有的惑都生于意,由此而使我们在无明中停留,从一种惑,走向另一种惑。
为了清净业,有一个方法。这即是解一切如幻,并非真实。于三界中所感受的苦乐,无非都是幻影,我们却因此幻影而生惑。我们目前所经历的苦乐,并无本质存在。由去除了执着于有,我们的意就可以回复到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是本来具有的,它使意处于这样的状态—— 自然得像意的自性一样。意的本来状态原是空的,所以显示出无碍的空性,可以任由种种相状,生起于觉性的领域之中。
意的自性为真空,但相状则为妙有,能认识到这二者,我们就可以住于中道。这即是微妙甚深的佛法。中道生于意之无作意的本性中,以及一切相状的真实本体觉性中。—— 我们尝试这样做,则一切功德都会由此而生。
有许多种善巧方便的法门,可以自净其意。所以对于具善根的人,便有许多宝贵的佛法替他们准备着。听闻佛法之后,我们需要尝试保任,使意处于正觉,处于善、诚的觉性之中,这时自己及有情都快乐。所以,生起以及保任自圆的觉性,这即是究竟离苦得乐的法门,福德与功德都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