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星期四

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阿赖耶识、心性和无念的开示

 


第十六世噶玛巴和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在美国

阿赖耶识、心性和无念的开示——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问:迷惑是如何产生的?

答:由于迷惑的体性为空,因此谈不上有什么开始,这就是无始轮回,而同时,迷惑也没有结束。从某方面来看,它既不实存,也就没有结束可言;但在另一方面,就“从迷惑中解脱”的意义来说,我们事实上是可断除它的,这就是所谓的“遮断生死轮回”。

问:开悟后会再堕入迷惑吗?

答:不会,因为开悟就是断除无明。不过,虽然文字上是如此描述的,但开悟并非结束迷惑,因为究竟上来说,并没有迷惑、无明和可从中解脱的轮回可言。我们之所以说“遮断生死轮回”,是由于苦因还未消除。

问:如果心一直是空与明的结合,则迷惑又是如何产生的?

答:迷惑是由于未能识自本心。虽然心性是完全纯净和清明的,但只要未能认出它,便会产生迷惑。

问:是否有人没依循法道而开悟的?

答:没有,每一个人都要遵循此道。唯一相异的是,要达证悟,每个人所需的时间不同。

问:成觉之道对我而言,似乎是既远且难。

答:达成开悟,表示认知自己的心,因此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认识自己的心性。但要做到这个重点,需花很长的时间,因为习气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心、我们的阿赖耶识里。

问:有关相对与绝对真理,我们如何培养正确的见解?

答:基本上有二个方法可以达到目标:一在理论上学习正知见,另一是藉着禅修来观察。两者之间,以前者较易;除此外,具正知见对禅修也有极大的帮助。本法本中,禅修指的是止观——对心性的禅观。

我个人认为,先藉理论来培养正确的见解较好,但这不意味要学习整个佛学哲理。如能一面学习理论,一面同时修“止”,或其他方式的禅修,是最恰当的,因为除了少数地方外,单单理论是无多大用处的,唯有禅修才能真正获大效益。

问:您不认为矫正观念会加深我们有念的思考或想法?

答:是的,就某些程度而言。而这也是将学习与实修结合非常重要的原因。释迦牟尼佛曾亲自说过,我们不应只靠文字,更应去体悟意义。

问:喜悦、清明、无念,以及空性的感觉,是否依于法道上使用修行技巧与方法?

答:虽然这些体验多少依于所用的禅修技巧,但主要还是看个人——依行者本身是否存心想去感觉空性或喜悦的体验而定。

图片


问:无念是否指没有念头产生?

答:虽然我们在止修中能体验到喜悦、光明和无念,但这些只是修行上的一些附带作用,并非真正的证果。无念意指我们对各种经验以及六识,例如:听觉、味觉……等等的依执都已被转化,我们感觉到那些与自己的觉受不再是分开的两回事,而是慢慢的合而为一,以致有一种偏及整个空间、与空间相融为一的感觉。念头还是会产生,这是当然的,但我们不再依附于上——没有任何念头产生是不可能的事。

止观禅修的证果在于其培养出来的柔软和清朗性,意思是我们的身口意都于一切接触融合为一了。通常事实是:不管我们多想走正道,我们的情绪恼障总是阻止我们朝正确的方向走;柔软和明朗意指我们内在有一种宽广的空间感,让我们能随心所欲,不致随情绪的起伏流转。

问:阿赖耶识与心性有何不同。

答:阿赖耶识是产生迷惑的根本,各种概念和想法都集存于阿赖耶识,之后便浮上表面。心的本质是空,性则是光明,两者合一组成它。

问:阿赖耶识在迷惑产生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答:举眼识的例子来说,当它看到一样东西时,便紧抓住其映像,意识开始评估打量这个进来的影像,而第七意识则将此等由分别产生的印象存入阿赖耶中。阿赖耶中的习气不断增强后,便产生了烦恼业障,这就是所谓的“混沌心”。

问:对存于阿赖耶识中的习气,我不十分了解。

答:影像和习气是如此产生的: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分别对立的环境中,因为我们相信有“我”和“他”,从中产生了支配我们身口意活动的烦恼业。这些活动——事实上是烦恼留下的影像,也是恼业所造成的一种行为倾向,便由第七意识将它植入阿赖耶识中。当适当的条件凑齐,因缘成熟时,这些存于阿赖耶的印象便又开始活跃,终致成熟,而让我们再次受报——这就是“习气”,当我们惯于某事时,根本不用想自然做出来了;但若我们没有某种特别的习惯,做前便要先想想,必须使点力,因为我们无法自自然然就做出来。

问:因此一切我们下意识所做的,都是习气使然?

答:对,你可以这么说。但考虑到习气时,要包括业力的强度,这点很重要。我们有些习气不单是在这一生才形成的,有些是在过去世形成的习气,较诸今生才形成的,更为强大。

问:在七支供养文中,我们请求佛不要进入寂静涅槃。这种涅槃指的是什么?甚至佛也可能进入涅槃吗?

答:这个供养文是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祈求的。以现在的观点看,有些佛已入灭进入涅槃,有些则正入灭。其实佛是从没间断地在做利众工作,而且是可化身千百亿的,只是从众生的观点来看,我们需要与佛结一个缘,因此需要一个叁考点,而这正是这个祈祷文的作用。为了造这个缘,我们向佛祈求做为一个着力点。涅槃这个名词有两个意义:第一指的是超越轮回与涅槃的一个境界——一个轮涅不二的境界;在此所指的是另一个色身融入法身的境界。培养菩提心可为众生带来无限福祉,一个了悟空性的人,便能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色身来利益众生。

问:光明或明性的意思为何?我们是否应该从象征的意义上去了解它?

答:光明真正的涵意就是无碍性。由于空性,每件事都变为可能,每件事都可能在每一刻无碍无止的发生。它不是指阳光或人工的光线。

问:心的无碍性指的是什么?

答:心的无碍在于它的本质是空的——在每一方面来说,它的本质完完全全都是空的。心性既是空的,本身便毫无阻碍,什么都可能产生;如非这样,则空性便等于只是否定,只是虚无的边见罢了。

问:“离二边执无所住”这句偈文是什么意思?

答:心和万物的产生,只有从相对观点来看时,才有其真实性:在究竟的本质而言,它们是不生亦不实有的。不过这不表示它们是空——一无所有,因此,反倒其化现变为无穷无尽。这两个层面——也就是究竟层次的无生,以及相对层次的无尽延续,二者是无二分别的。这就是离于生、住、灭之自在的意义了。

心与万物在究竟上来说是无生的,或许我们会认为这是因为它们缺乏延续的因缘条件,但这非此处我们要讲的:相反地,它无阻无碍的源源流长,每样东西不断化现,我们的心也因此体验到了轮涅的不二。由于心无生亦无灭,因此,很明显的,它也不住任何处。所以心是离于生、住、灭的。

图片


问:心无生、住、灭,依此,万物是否由于无常的力量而产生的?

答:在相对上来说,一切诸法——不只外在万物,也包括我们的心都存在,也都会结束,这是由于念头不断生起和消灭的缘故。不过,究竟上来说,心和万物都不会出生过。

问:开展觉性最常用的是哪一种禅修方法?

答:一切形式的禅修,都是针对觉性的发展而来的。通常我们以奢摩他——“止”修和培养菩提心的自他交换开始;另外,在金刚乘,一切本尊的观想,包括生起、圆满二次第的修法,也都是为加深稳固我们的觉性而来的。例如:当我们专注于本尊形相的观想以修生起次第时,则心灵的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发展起来。

问:如果修四加行有困难,是否还是一定要修? 

答:虽然其他修法也很好,但四加行的确是非常有助益的,你可藉由比较不同的法道看出,在因乘的经教,你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始能功德圆满而成佛;但在果乘的密续里,有许多像四加行这样殊胜的修法,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即能积聚足够资粮。由于此等原因,修习四加行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我们由于体能上的残缺无法行大礼拜,也要做皈依、念金刚萨埵的咒语等等,这点很重要。在“前行”法中,上师相应法尤其重要,这是由于在大手印之道上,若要开启究竟智慧,上师的加持是最根本的。

问:我们可以不做大礼拜就修金刚萨埵的咒语吗?

答:是的,如果你生病了就可以;否则还是要按部就班一个一个来。

问:一方面您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本具佛性,因此不必净化我们的心性;但在另一方面,“加行”法又是一种净业积资法,这不是有点互相矛盾吗?

答:我们的佛性具足一切圆满功德,这是事实,但只要习气妨碍了我们去认知它,我们便没办法做到。因此,如要将自己由习气中解脱,便一定要清净障碍和恶业,同时积聚福德和智慧;唯有藉由修习四加行所累积的福慧资粮,才能让我们认识自己本来具足的功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禅修】禅修的智慧|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禅修的智慧   无论我们是在轮回或涅槃中,均端赖自己心境而定。   见地、禅修与实践中;研读见地,能令我们生起闻慧;禅修的练习,能令我们开展智慧,而藉由行动实践,我们将禅修的智慧付诸实现。这三者之中,以行动最为重要。轮回并非是一个和我们所体验到,这个万事万物都痛苦与不适的世界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