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2日星期日

【坛城】敦珠仁波切|金刚乘用一些比通常的幻觉更接近本性的观想,取代你习惯上看待事物的方法




观想——第二世敦珠仁波切开示

 “ 观想自他成为本尊 ” 是金刚乘最微妙的修心法门之一。你已经知道它的技巧 —— 当你幻想、计划或回忆时,就一直在用它 —— 运用想像力,在自己心中创造特定的图像。

所有佛教修行的目标,都在除去自我。而金刚乘除去自我的方法极端聪明且具创造性,它让自我做大部分工作来除去自己 —— 金刚乘不去粉碎自我,而设法用一个可爱、更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来取代。 

佛法修行的顺序,不管哪一乘,在开始的时候都要先了解:你并不是自己所想像的样子 —— 你不是那个名字、标签、颜色、形状等等,那些只是你的幻觉。这时候,金刚乘打开了它善巧的宝藏箱,引入本尊的概念。 

图片

金刚乘本尊都有又长又美丽又复杂的名字、亮丽的颜色和形状,还具备种种让人心动的特质,例如力量、慈悲和其他你所喜爱的一切。这些本尊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宣传术 —— 颂扬本尊好得不可思议,你便完全陶醉在某个本尊的功德中,几乎想去探究他的来源,以及现在他位在什么地方。在你完全迷失之前,要提醒自己;不要以为这些金刚乘本尊是实存 “ 在某处 ” 的掠夺者、惩罚者或奖励者,而在外面乱找。 

在精巧地建立起这位不可思议本尊的美丽概念与形象,又吊足了你的胃口之后,金刚乘便接着说:“ 你就是本尊。” 逻辑上,这很有道理,因为你具有佛性,真正的你是大慈、大悲、大力等等;而那个有限的你、那个错误地观想成自己的你,根本就不是你。你的实相是没有限制的、无边无际的,因此把本尊当作你的自我形象,比你凡夫的形象更能精确地代表真正的你。 

透过观想的方法,有意识地创造新的自我形象的过程, “ 有限的自我 ” 形象便逐渐地被 “ 无限的本尊 ” 形象所取代。这种修心的方法不以打击我们的倾向来建立新的串习,而是故意创造一种更吸引人、更接近我们真实本性的习惯模式,来软化既存习性的坚固性与僵化性。它是对于我们的佛性,譬如慈悲和其他无尽功德的一种实际宣传。 

图片


人类的心完全是条件式的:现在的你是由过去你的限制条件所决定的。金刚乘给你一种新的限制,它用一些比通常的幻觉更接近本性的观想,取代你习惯上看待事物的方法。不仅对你本人,还包括你住的地方、周围的环境、生活里的混乱,一切外内构成你现象界的所有事物,都以金刚乘的方便转成坛城。 

坛城也有取代的意思,因为它以更接近实相、纯净与神圣性质的观想,来取代目前你对于世间所持有的概念和印象。 

最重要的是,金刚乘不只处理心的问题,也处理身体的问题。“ 转凡夫身为本尊身 ” 的这种想法,是以这样的理论为基础的:一切存在 “ 外面 ” 的事物 —— 包括快乐、不快乐、美、丑等等 —— 都是自己想像和概念的产物。这些概念,在我们心中创造了特定的习惯,当这些习惯愈来愈坚固的时候,便化现在粗重与物质的层次,例如我们所谓的感觉(例如冷热等)与形相(例如美丑、大小等)。我们粗重习惯的聚集体就是所谓的身体,细微习惯的聚集体称为心;就像心能透过修行转为清净,根据空性的理论,身体应该也能透过修行转为清净。 

修行 “ 观想 ” 的方法很多,这全都须要从具德上师得到个人的教授,因此不适合在这里说明。一般而言,观想要把你的凡夫境(或凡庸相)转为本尊相。这种技巧不只能让你舍弃对于自己形相的平庸概念,还能够作为修止的法门,因为你必须留意许许多多的细节;同时,它也培养修观的洞察力与觉照。平常我们相信,关于身体方面,我们多半困在目前的状况里,这就是我们受苦的原因;而本尊观能帮助我们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因为没有东西坚固或真实地存在 —— 这是观的层面。 

通常你可以自由地运用观想的技巧,把观境的大小和数量加以改变:有时候,你观想坛城和本尊比山还要大;有时候,观想得比一粒谷子还要小;有时候,可以把自己同时观想为上千本尊;有时候,则观想为许多不同大小的本尊同时出现。你可以观想自己每个毛孔中都有完整的坛城,坛城不比以前小,毛孔也不比平常大,然而每一个在另一个之中 —— 这相当于观想自己在做密勒日巴曾做过的事:密勒日巴进入牛角中,显示出他不受大小、内外等等二元对立的束缚。这一切的观想技巧都是帮你达到无二境界的心理训练。 

2022年5月10日星期二

【上瑜】上师瑜伽:一个最最高深,又最最简单的修法! 慈成加参仁波切

 

如何在生活中修持上师瑜伽——慈成加参仁波切


每时每刻我们遇到任何困难和违缘的时候,就要猛厉地祈祷上师,这就是法,这就是禅定,这就是你清净所有违缘的方法。

 

不管你修不修法,每个人的人生当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不吉祥,这是肯定会遇到的,什么违缘、什么障碍都会遇到,这个提前要有心理准备。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不要回避它,要猛厉地祈祷上师:“哦,无论任何吉祥的也好,不吉祥的也好,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一定要坚持对上师的信心。”但是我们提前要对上师生起信心,要知道祈祷上师的功德。

 

弟子祈祷上师时的这种信心,可以说就是与上师心心相印的一种修法,明白道理以后,我们要去修,这个很重要。我是一个平凡的修行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各种各样的违缘和障碍,但是我从来都不回避,都是去面对。对我来讲,这个时候我面对的不是困难,而是面对我的上师,知道吗?因为我心里想的就只有上师。



我把这些困难、违缘、障碍当作我的上师的加持,我的上师通过这些困难、违缘、障碍来消除我的业障。如果没有上师的这种加持,我可能会在未来要遭受无数的痛苦,现在我只是受这小小的障碍,短短的痛苦,来结束这些未来无数痛苦的果报,这些都是上师的加持,我都接受。

 

假如今天你在路上捡到一块钱,心里很欢喜,这时候你就想:这就是上师给我的,上师在加持我,上师在鼓励我,上师在安慰我。假如今天你的钱包被人抢了,丢了很多钱,这时候你就想:哦,这是上师在加持我,上师给我修行机会,考验我,让我减少执着心,让我减少烦恼。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违缘和障碍都看成是上师的加持,那么我们没有任何想不开的事情,如果时时刻刻能这么去想的话,我们没有任何违缘,没有任何障碍。

 

身体健康时,是上师在加持我,我要更加精进努力地修法。身体不好时,是我自己过去恶业的果报,也是上师在加持我,上师考验我,让我忍受人身的痛苦,上师加持我清净过去的罪业,这是上师给我难得的机会。更加坚定自己对上师的信心,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这样想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了,心里没有任何烦恼了。痛苦来了就来了呗,那是上师来了;违缘来了,就是上师来了呗;障碍来了,就是上师来了呗;小偷来了也不怕,上师来了;抢劫的人来了,他需要的都给他,上师来了;有人来要我们的命,上师来了,让我去往生极乐世界,上师让我普度众生,我用生命来帮助众生,我应该要舍弃(生命),这是上师来了。

 

很多人想不到这一点啊!面临死亡的那一天,临终时四大分解的痛苦,各种恐怖现象来临,很多人无法面对,昏过去了,因为你把死亡看作敌人,看作一个恐怖的现象,你没有把死亡看作上师,所以,无法面对,晕过去了。

 

每天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何麻烦都看作是上师。做梦的时候,我们也要把梦里的一切都看作是上师,这样,我们的心里从来不会做噩梦,因为一切都是上师。如果我们平时就这么去修,这么去想的话,那在我们的显现当中,一切肮脏的、痛苦的、不清净的现象都没有了。

 

如果我们把一切的违缘和障碍都看作是上师的加持,这样我们的心就自由自在了。一切显现都是上师的加持,一切显现都变成上师的世界,远离了一切的痛苦,这就是极乐世界啊。同样的,我们把中阴的一切现象都看作是上师的加持,那么死亡对你来讲就像是换一个房间一样,就像从卧室到客厅一样,自由自在,心里没有任何恐惧啊。

 

所以说,修持上师瑜伽法非常重要啊!一切显现都是上师,上师就是十方诸佛菩萨,上师就是法界。这里所指的上师已经不是一个实有存在的外相上师了,这可能需要实修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出来。

 

你们看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啊,他看到一个凡夫也合掌。这些一般的人看不惯的,一辈子杀生、赌博等等这种罪业深重的人,到喇嘛仁波切面前的时候,喇嘛仁波切也说他就是佛菩萨的化身。因为在上师的境界当中,上师与他的根本上师已经融为一体,一切外境都成为他的根本上师的显现,而在我们凡夫的境界当中他是一个凡夫,一个敌人。

 

当我们内心有慈悲心的时候,自然会把一切的境都看做慈悲的对象,无论去哪里,自己都会感觉很开心、很温暖、很安全,自己觉得很有把握。但是如果自己是一个抢劫的人,就会感觉无论到哪里心里都恐惧,因为他自己把一切的受,一切的境都看做是敌人。自己心里的敌人和外面的敌人,都是自己修法没有修到位所感受到的,所以说“慈悲没有敌人”。

 

现在我们修上师瑜伽的时候要怎么修呢?每天当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就猛厉地祈祷上师。有些弟子问我:“上师你离开亚青多久了?想不想上师啊?”我说:“我离开亚青几个月了,但是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上师,因为上师在我生命里。我每天可以见一百次上师,因为我可以从自己的内心当中去见上师;我每天可以接受上师的一百个灌顶,因为我从自己内在的觉悟上以四灌顶的方式来接受上师给我的灌顶。”只要我自己需要,一千次,一万次都可以,因为我正意念上师的时候,我的意念就是上师。

 

人就这样,你生贪心的时候,你的身口意都是贪心;你生嗔恨心的时候,你的身口意都是嗔恨心;你忆念上师的时候,你的身口意都是上师;你忆念佛的时候,你的身口意都变成佛。

 

所以,我并不是把我的大恩根本上师观想在头顶,而是上师已经融入我的生命里了。如果外在的上师融入我们的生命里的时候,就没有轮回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生命已经变成上师了,你已经成佛了。如果我们的生命没有跟上师的生命融为一体的话,我们的生命就还有轮回。这样我们就不必每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突破一切障碍,远离一切违缘,到处去找上师了,因为上师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命里了,我们就是上师。所以大家修法要简单,不要把修法搞得很复杂。 

 












2022年5月3日星期二

【上师】祈请上师,最好几秒钟就一次!/一位好上师的十项功德

 


1、信心与加持

 上师就像雪山,信心就像太阳,雪山由于强烈的阳光照耀才能融化变成清凉的雪水,滋润行者的身心,这就是加持。没有信心,太阳就照不到雪山,如清凉雪水般的甘露加持就无从得到。

 

上师是加持之源。加持的关键在于行者的信心,你有多大的信心,就可以获得多大的加持。上师和弟子之间只有信心大小,但没有距离远近,如果你们有信心,上师三宝时刻都在你们身边。对上师具足坚定信心,经常忆念上师、祈祷上师,才能消除业障,才能在身语意上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

 

对一位修行人来说,树立对上师三宝永不退转的信心是成就解脱的重要保障。没有信心的话,修显也好,修密也好,都不可能成就。

 

2、向谁祈请加持

 有根本上师的,向根本上师祈请;未确定根本上师的,向经过反复观察心里认定的最有信心的具德上师祈请;未确定上师的,那就向最有信心的佛菩萨祈请。将其视为所有上师和佛菩萨的总集,时时祈求加持。不管是平时求修行成就,还是临终求往生净土,都应该一心一意祈请一位上师、佛菩萨加持。

 

3、祈请加持的频率

 我对根本上师松吉泽仁仁波切非常有信心!当遇到困难时,我一般不当面去请求上师加持,而是在心里不断地祈祷上师。我有什么困难,上师都知道,遇到什么问题,很快就可得到解决。

 

有些人在有困难的时候天天求上师,情况变好后就忘记上师了,这样做不好。莲华生大士曾作过比喻,当我们走到不好的路时,便会请莲师加持遣除违缘,当违缘消失后,道路变得平坦了,便唱着歌走了,这样的话,以后就不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为什么呢?因为祈祷上师三宝应该是每天都不间断的。如果我们只在有困难的时候才忆念上师三宝,那得到的加持就会非常有限。并不是因为上师三宝生气不加持我们,其实上师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如果儿女有困难去找爸爸妈妈,没困难就不去见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也是不会生气的,只不过不能马上知道并解决儿女的困难了。实际上,每天祈祷上师三宝,会增长我们的信心,有了信心,佛菩萨的加持才能很快得到。如同每天与爸爸妈妈联系,爸爸妈妈便能时刻关照自己的儿女一样。

 

当然,想要一步到位时时祈祷上师,也是不容易的。但是可先从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各祈祷一次做起,之后再逐步形成串习,每天不间断地祈祷上师。早上祈祷上师能使我们每天的违缘消失,行持的善法会不断增长,自己整天都会很顺利。晚上祈祷上师能让我们很快得到上师的加持,功德圆满。经常忆念上师、祈请上师,一切都会吉祥圆满。

 

4、祈请上师的三种观察

 首先需要观察自己祈请上师的发心。每一位佛子都应该明白,我们修法、放生等各种善行的动机,是决定善行结果的首要因素,祈请上师也是这样。所以,遇到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疑问,首先需要观察、调好发心。如果发心是如理如法的,那不管大事、小事,都可祈请上师并得到殊胜的加持。如果是不善的发心,特别是恼害众生的恶念,那当然得不到什么加持。大乘佛子,应该自觉抛弃自私自利的发心,逐步生起无我利他的发心。比如,祈请上师加持我们众生,使我们生起菩提心,能够有机缘多做有功德的好事,这样就很好。

 

其次,需要观察对所祈请上师的信心。金刚乘特别强调对上师的信心,信心是一切利乐和成就的基础。所以在祈请之前,一定要先仔细观察自己是否具备坚定的信心。半信半疑的话,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特别是遇到违缘与危险时,往往是考验自己信心的最佳时机,观察自己此时是否首先想到上师三宝、是否还能以因果正见观待、是否还能具足信心祈请,是否能够放下执着、完全交给上师三宝,而不是心慌意乱,只知道到处打电话、托熟人。

 

最后,需要细致观察,相隔多长时间才想到祈请上师。对于初学者,早中晚各祈请一次就非常好了。对于老同修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有些上师要求弟子在几秒钟、最多几分钟之内需祈请一次上师。我暂时不提具体要求,你们先好好观察,多长时间才想起祈请,忙的时候,每小时能否记得祈请一次或几次以上,不忙的时候,能否做到尽量多祈请。其实祈请上师的关键,是发自内心、虔诚地祈请,这是心念的力量,而不一定念上师祈请文才算。比如,我们念咒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祈请上师、祈请与上师无二无别的佛菩萨。通过细心观察,不断总结、提高,形成串习不断祈请上师,心相续才能与上师相融,这点请你们在实践中体会。

 

5、祈请加持的小故事

以前我求学的时候,有次跟一位僧人辩经,对方学了很多经论,说了很多观点。我明知这些观点有问题,但是一时语塞不能作答。那位僧人就很傲慢地离开了。当时我很担心这位僧人,突然觉得应该祈祷上师,于是猛厉祈祷松吉泽仁仁波切,当下疑点全部清楚,然后赶快去找到那位僧人,将他的错误观点一一击破。他对此非常惊讶,赞叹我学得很好。其实我本人不怎么样,但是我通过祈祷根本上师得到了殊胜的加持。



一位好上师的十项功德


摘在显经密续的经论当中,讲到许多上师应具备的功德。然而大家都公认能够引导修行次第,并且符合一般修行者的条件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这里,要讲一讲归纳出的十种上师应具备的功德特质。


  • 戒学──受持戒律以调柔心性
  • 定学──修持止观以清净烦恼
  • 慧学──修习慧学以寂静自心
  • 功德比弟子殊胜
  • 精进/精通教法/証悟实相/善于说法
  • 具足悲心/不厌倦


第一种功德

戒学──受持戒律以调柔心性


这十种功德特质里面的第一个是,心性调柔。一切佛法,都是为了调伏、转化心性。佛陀的教法里,分为能诠的文字,及所诠的意义。不止戒、定、慧三学的修持能调伏自心,其实每一个增上学,也都有调伏自心的方法。进入佛门的第一步是皈依,而皈依的本身,因为有皈依戒,所以便是属于三学中「戒增上学」的一部份。透过戒律的受持来调伏自心,是比定学、慧学的修持要容易的。为什么呢?因为戒律的修持,并不只是靠着自己的力量,而是靠着借口。比如说,当我们想要杀一只小蚂蚁,或者是想要偷一个小东西的时候,你会想到,佛陀说不可以杀生、不可以偷盗,因为是佛陀不准许的事,因此不可以去做。由于这种想法,使我们不至于去做一些不好的行为。这是因为有个说法、有个借口。但是像智慧的修持,所有对治的方法是要自己去生起的,是直接面对烦恼的。而戒律的受持,只要有正念、正知,因为佛陀不准,因为佛陀制订,所以我要重视。这就好像有一个推诿的对象,似乎可将一些责任推给佛陀一般,因此说,不是靠着自力,而是有着借口。我以前也觉得,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调伏自心是很难的。但是后来因为自己很尊重、敬佩、相信某些上师,于是当生起烦恼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位上师曾经对自己的教导。一想起这些教导时,也提醒自己不要生起烦恼,因为是自己尊贵的上师曾经说过,所以就有点将借口放在上师身上的感觉,于是就不光只是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透过别人的力量来面对烦恼。又或者当我们的眼睛、耳朵等五根接触不如法对境的时候,欲望也会生起,这个时候,当下马上要去阻止,就好像是勒住一匹野马一样,这种方式好像有些勉强,但是用戒学的方式来调伏自心,就是要勉强一点。这样的方式,也就是属于用戒学的方法来调伏自心。



第二种功德

定学──修持止观以清净烦恼


第二种上师的资格是定学,也是一种调伏,但是这种调伏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清净」,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将烦恼制伏,所谓的制伏烦恼,就是当心向内安住,五根不会染着不如法、颠倒的对境,就像把野马关住一样,那时,不用太担心身、语的过失,主要关注于如何消除昏沉、掉举、垢染等情况,找寻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佛法止观当中,止的修持。这种调伏的程度是比第一种方法更深,但是也只能在上座的时候修持,下座了就很难。因为需要把心向内安住才有力量,心若不能往内,就没有这种能力了。于是,又需要第三种方法,就是慧学的方式。



第三种功德

慧学──修习慧学以寂静自心


因此,第三个上师所要具备的条件,就是慧学的调伏方式。这种调伏方式又有另一个名称叫做「寂静」。为什么呢?因为慧学是真正对治烦恼的,能够将烦恼真正的断除。所以也叫做寂静的调伏。就好像去训练那一匹野马,把野马驯服成一匹良马,这就是慧学的调伏方式。因此,上师需要具备三学的功德,也就是三学的修持。有些大师说,讲到定学、慧学的修持,不光只是修持而已,是要在定学上,达到止的成就,在慧学上,达到观的成就。虽然这么说是很殊胜,然而却很难具备。真正有禅定成就的人,是很难找到也很难具备,因此,能够有类似的三学成就,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可以算是有三学的功德。总归来说,凡是有戒学的调伏、定学的清净以及慧学的寂静,具足这三种功德的上师,我们就能够去依止。



第四种功德

功德比弟子殊胜


上师要具备的第四个条件,是功德要比自己还殊胜。上师的功德不应该与自己同等或是比自己还低下,他必须是一个能让我们向上看齐的人。不过,也有特殊的例外状况。第一世蒋贡仁波切,据说他依止很多上师,其中许多上师不如他有功德,有些是乡下的老人、老菩萨,连字都不会认,但是因为他们有一些持有特殊的口传或是珍贵的口传,所以蒋贡仁波切需要去拜见他们并接受那些口传的传承,但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蒋贡仁波切必须先念几个字给他们听,让他们跟着念,往往几百页的经典,都要用这种方式得到口传,很辛苦的获得口传。所以,虽然这样的上师不如蒋贡仁波切有功德,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说为了获得口传或是传承,让这法脉能够不间断的弘扬,因为有这特殊的情况,具备特殊的因缘与功德利益,因此,那位上师虽然没有具备比自己还大的功德,但是仍然能够去依止。



第五种功德,精进


精进的意思不是勉强,有些人认为精进是不管喜欢不喜欢,勉强去做就是精进,其实不是。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对于利益众生,特别是利益弟子的时候,有一种坚定的欢喜心。就是很喜欢去做利益弟子,或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但也不是说一般的喜欢不喜欢,而是一种坚定的欢喜心,任何时候,只要有机会能利益到弟子和众生,他都会很欢喜的去做。我看到许多上师,都具备有这种欢喜的精神,他们日日夜夜都在忙着利益众生、利益弟子的事情,不吃饭不睡觉,却也不累,你可以说是欢喜吧,要不然就是疯了!所以好像是,上师因为具德弟子的信心所醉倒,然后就什么都不管的,带着坚定的欢喜去做一切能利益的事,这就是第五个条件。



第六种功德,精通教法


也就是精通三藏,熟悉各种不同的法门以及各种不同的逻辑思辩,能将颠倒见转成正见,所以精通教法是很重要的。



第七种功德,证悟实相


最好的上师,是具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若没有,再次等一点的上师,也要依照经教与哲理而了解空性与实相的意义,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刚刚提到止观的修持,止以下的修持,可能不需要具备证悟实相的功德;但是止以上的修行,求法的上师需要具备证悟实相的功德,不然就不能教导止以上的修行。当然最好的情况是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不然至少也要透过经教哲理而了解空性,这是很重要的。



第八种功德,善于说法


上师针对不同的弟子根基,则有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修行次第。虽然究竟果位是一样的,但是现前的修道方法却不一定相同。因此上师需要会说法,能针对不同的根器,帮助弟子得到究竟的果位。上师也要能正确无误地将经教思想传导到弟子心中。有些上师在讲述空性时,若上师自己无法讲得善巧,无法讲说清楚,弟子因而误解「空性」即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有时候这种错解是跟弟子的思想有关,但有时也是取决于上师的说法,如果上师会解释,善于空性的说法,那么就比较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所以「善于说法」是很重要的。



第九种功德,悲心


这是很重要的部份。因为即便具备了以上所有的功德,但是没有悲心,就不会真的去利益众生。这个悲心是不贪求恭敬与利益,而去帮助无福苦难的人。就像我认识一些不是真正上师的人,我问他们为什么你们喜欢去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现在还有印尼这些地方,而不去西方弘法呢?他们回答说,因为西方没有红包,所以不想去,即便嘴上说的是为了教法、为了寺院、为了修建禅修中心,但实际上是为了利养。所谓「无福苦难」的人,是我看到很多没有福报的人,根本就见不了上师,没有机会亲近上师之外,连一封信都呈不上去,其实应该对那些无福苦难的众生,要给予更大的慈悲心。所以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曾经说过一些有关于悲心的教导,他说:「若没有悲悯心,则自己才产生少许的痛苦,便会觉得不能度化弟子而产生许多忧伤;或者在帮助顽劣有情时,虽然向对方以法相待,却可能得到诸多粗言恶语的回应,那时,若不具悲悯心,就可能会觉得如此辛苦地为弟子说法,而这恶人却不听劝,继而生起了舍弃之心;而若是悲悯心微小,当弟子有痛苦时,也可能连一点忙也帮不上。因此,对于自己关注的弟子,要具备即便牺牲自己性命,也不让弟子堕入恶道的大悲心。」总结来说,有弟子的人,要具备一种个性,也就是「即使牺牲自身性命,也不要让弟子堕入恶道的大悲心。」这是第一世大宝法王对于上师的要求,总之,尽力而为吧!



第十种功德,不厌倦


例如,即使要长时间说话也不觉得厌倦辛苦,有些弟子会老是去见上师,那时会让人觉得有点烦,但是一位上师,仍然能够不厌倦、不嫌烦,能够忍耐弟子。这就是第十种功德。以上就是上师所需要具备的十种功德,或说是十种资格。并不是说每位上师都要具备完整的十种功德,主要是我们自己觉得在十这种功德中,哪几个是对我们自己最重要的,是自己需要的,在知道重点之后,才能够去找寻符合自己需要的上师,如此地寻找上师会比较好。有些学佛的人,一开始并不知道上师需具备哪些功德,甚至自己心里也不清楚哪些功德是自己比较需要的,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只是从外在去找上师,这样的情况,是几百年都找不到上师的。






图片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禅修】禅修的智慧|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禅修的智慧   无论我们是在轮回或涅槃中,均端赖自己心境而定。   见地、禅修与实践中;研读见地,能令我们生起闻慧;禅修的练习,能令我们开展智慧,而藉由行动实践,我们将禅修的智慧付诸实现。这三者之中,以行动最为重要。轮回并非是一个和我们所体验到,这个万事万物都痛苦与不适的世界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