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日星期二

【上师】祈请上师,最好几秒钟就一次!/一位好上师的十项功德

 


1、信心与加持

 上师就像雪山,信心就像太阳,雪山由于强烈的阳光照耀才能融化变成清凉的雪水,滋润行者的身心,这就是加持。没有信心,太阳就照不到雪山,如清凉雪水般的甘露加持就无从得到。

 

上师是加持之源。加持的关键在于行者的信心,你有多大的信心,就可以获得多大的加持。上师和弟子之间只有信心大小,但没有距离远近,如果你们有信心,上师三宝时刻都在你们身边。对上师具足坚定信心,经常忆念上师、祈祷上师,才能消除业障,才能在身语意上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

 

对一位修行人来说,树立对上师三宝永不退转的信心是成就解脱的重要保障。没有信心的话,修显也好,修密也好,都不可能成就。

 

2、向谁祈请加持

 有根本上师的,向根本上师祈请;未确定根本上师的,向经过反复观察心里认定的最有信心的具德上师祈请;未确定上师的,那就向最有信心的佛菩萨祈请。将其视为所有上师和佛菩萨的总集,时时祈求加持。不管是平时求修行成就,还是临终求往生净土,都应该一心一意祈请一位上师、佛菩萨加持。

 

3、祈请加持的频率

 我对根本上师松吉泽仁仁波切非常有信心!当遇到困难时,我一般不当面去请求上师加持,而是在心里不断地祈祷上师。我有什么困难,上师都知道,遇到什么问题,很快就可得到解决。

 

有些人在有困难的时候天天求上师,情况变好后就忘记上师了,这样做不好。莲华生大士曾作过比喻,当我们走到不好的路时,便会请莲师加持遣除违缘,当违缘消失后,道路变得平坦了,便唱着歌走了,这样的话,以后就不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为什么呢?因为祈祷上师三宝应该是每天都不间断的。如果我们只在有困难的时候才忆念上师三宝,那得到的加持就会非常有限。并不是因为上师三宝生气不加持我们,其实上师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如果儿女有困难去找爸爸妈妈,没困难就不去见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也是不会生气的,只不过不能马上知道并解决儿女的困难了。实际上,每天祈祷上师三宝,会增长我们的信心,有了信心,佛菩萨的加持才能很快得到。如同每天与爸爸妈妈联系,爸爸妈妈便能时刻关照自己的儿女一样。

 

当然,想要一步到位时时祈祷上师,也是不容易的。但是可先从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各祈祷一次做起,之后再逐步形成串习,每天不间断地祈祷上师。早上祈祷上师能使我们每天的违缘消失,行持的善法会不断增长,自己整天都会很顺利。晚上祈祷上师能让我们很快得到上师的加持,功德圆满。经常忆念上师、祈请上师,一切都会吉祥圆满。

 

4、祈请上师的三种观察

 首先需要观察自己祈请上师的发心。每一位佛子都应该明白,我们修法、放生等各种善行的动机,是决定善行结果的首要因素,祈请上师也是这样。所以,遇到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疑问,首先需要观察、调好发心。如果发心是如理如法的,那不管大事、小事,都可祈请上师并得到殊胜的加持。如果是不善的发心,特别是恼害众生的恶念,那当然得不到什么加持。大乘佛子,应该自觉抛弃自私自利的发心,逐步生起无我利他的发心。比如,祈请上师加持我们众生,使我们生起菩提心,能够有机缘多做有功德的好事,这样就很好。

 

其次,需要观察对所祈请上师的信心。金刚乘特别强调对上师的信心,信心是一切利乐和成就的基础。所以在祈请之前,一定要先仔细观察自己是否具备坚定的信心。半信半疑的话,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特别是遇到违缘与危险时,往往是考验自己信心的最佳时机,观察自己此时是否首先想到上师三宝、是否还能以因果正见观待、是否还能具足信心祈请,是否能够放下执着、完全交给上师三宝,而不是心慌意乱,只知道到处打电话、托熟人。

 

最后,需要细致观察,相隔多长时间才想到祈请上师。对于初学者,早中晚各祈请一次就非常好了。对于老同修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有些上师要求弟子在几秒钟、最多几分钟之内需祈请一次上师。我暂时不提具体要求,你们先好好观察,多长时间才想起祈请,忙的时候,每小时能否记得祈请一次或几次以上,不忙的时候,能否做到尽量多祈请。其实祈请上师的关键,是发自内心、虔诚地祈请,这是心念的力量,而不一定念上师祈请文才算。比如,我们念咒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祈请上师、祈请与上师无二无别的佛菩萨。通过细心观察,不断总结、提高,形成串习不断祈请上师,心相续才能与上师相融,这点请你们在实践中体会。

 

5、祈请加持的小故事

以前我求学的时候,有次跟一位僧人辩经,对方学了很多经论,说了很多观点。我明知这些观点有问题,但是一时语塞不能作答。那位僧人就很傲慢地离开了。当时我很担心这位僧人,突然觉得应该祈祷上师,于是猛厉祈祷松吉泽仁仁波切,当下疑点全部清楚,然后赶快去找到那位僧人,将他的错误观点一一击破。他对此非常惊讶,赞叹我学得很好。其实我本人不怎么样,但是我通过祈祷根本上师得到了殊胜的加持。



一位好上师的十项功德


摘在显经密续的经论当中,讲到许多上师应具备的功德。然而大家都公认能够引导修行次第,并且符合一般修行者的条件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这里,要讲一讲归纳出的十种上师应具备的功德特质。


  • 戒学──受持戒律以调柔心性
  • 定学──修持止观以清净烦恼
  • 慧学──修习慧学以寂静自心
  • 功德比弟子殊胜
  • 精进/精通教法/証悟实相/善于说法
  • 具足悲心/不厌倦


第一种功德

戒学──受持戒律以调柔心性


这十种功德特质里面的第一个是,心性调柔。一切佛法,都是为了调伏、转化心性。佛陀的教法里,分为能诠的文字,及所诠的意义。不止戒、定、慧三学的修持能调伏自心,其实每一个增上学,也都有调伏自心的方法。进入佛门的第一步是皈依,而皈依的本身,因为有皈依戒,所以便是属于三学中「戒增上学」的一部份。透过戒律的受持来调伏自心,是比定学、慧学的修持要容易的。为什么呢?因为戒律的修持,并不只是靠着自己的力量,而是靠着借口。比如说,当我们想要杀一只小蚂蚁,或者是想要偷一个小东西的时候,你会想到,佛陀说不可以杀生、不可以偷盗,因为是佛陀不准许的事,因此不可以去做。由于这种想法,使我们不至于去做一些不好的行为。这是因为有个说法、有个借口。但是像智慧的修持,所有对治的方法是要自己去生起的,是直接面对烦恼的。而戒律的受持,只要有正念、正知,因为佛陀不准,因为佛陀制订,所以我要重视。这就好像有一个推诿的对象,似乎可将一些责任推给佛陀一般,因此说,不是靠着自力,而是有着借口。我以前也觉得,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调伏自心是很难的。但是后来因为自己很尊重、敬佩、相信某些上师,于是当生起烦恼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位上师曾经对自己的教导。一想起这些教导时,也提醒自己不要生起烦恼,因为是自己尊贵的上师曾经说过,所以就有点将借口放在上师身上的感觉,于是就不光只是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透过别人的力量来面对烦恼。又或者当我们的眼睛、耳朵等五根接触不如法对境的时候,欲望也会生起,这个时候,当下马上要去阻止,就好像是勒住一匹野马一样,这种方式好像有些勉强,但是用戒学的方式来调伏自心,就是要勉强一点。这样的方式,也就是属于用戒学的方法来调伏自心。



第二种功德

定学──修持止观以清净烦恼


第二种上师的资格是定学,也是一种调伏,但是这种调伏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清净」,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将烦恼制伏,所谓的制伏烦恼,就是当心向内安住,五根不会染着不如法、颠倒的对境,就像把野马关住一样,那时,不用太担心身、语的过失,主要关注于如何消除昏沉、掉举、垢染等情况,找寻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佛法止观当中,止的修持。这种调伏的程度是比第一种方法更深,但是也只能在上座的时候修持,下座了就很难。因为需要把心向内安住才有力量,心若不能往内,就没有这种能力了。于是,又需要第三种方法,就是慧学的方式。



第三种功德

慧学──修习慧学以寂静自心


因此,第三个上师所要具备的条件,就是慧学的调伏方式。这种调伏方式又有另一个名称叫做「寂静」。为什么呢?因为慧学是真正对治烦恼的,能够将烦恼真正的断除。所以也叫做寂静的调伏。就好像去训练那一匹野马,把野马驯服成一匹良马,这就是慧学的调伏方式。因此,上师需要具备三学的功德,也就是三学的修持。有些大师说,讲到定学、慧学的修持,不光只是修持而已,是要在定学上,达到止的成就,在慧学上,达到观的成就。虽然这么说是很殊胜,然而却很难具备。真正有禅定成就的人,是很难找到也很难具备,因此,能够有类似的三学成就,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可以算是有三学的功德。总归来说,凡是有戒学的调伏、定学的清净以及慧学的寂静,具足这三种功德的上师,我们就能够去依止。



第四种功德

功德比弟子殊胜


上师要具备的第四个条件,是功德要比自己还殊胜。上师的功德不应该与自己同等或是比自己还低下,他必须是一个能让我们向上看齐的人。不过,也有特殊的例外状况。第一世蒋贡仁波切,据说他依止很多上师,其中许多上师不如他有功德,有些是乡下的老人、老菩萨,连字都不会认,但是因为他们有一些持有特殊的口传或是珍贵的口传,所以蒋贡仁波切需要去拜见他们并接受那些口传的传承,但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蒋贡仁波切必须先念几个字给他们听,让他们跟着念,往往几百页的经典,都要用这种方式得到口传,很辛苦的获得口传。所以,虽然这样的上师不如蒋贡仁波切有功德,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说为了获得口传或是传承,让这法脉能够不间断的弘扬,因为有这特殊的情况,具备特殊的因缘与功德利益,因此,那位上师虽然没有具备比自己还大的功德,但是仍然能够去依止。



第五种功德,精进


精进的意思不是勉强,有些人认为精进是不管喜欢不喜欢,勉强去做就是精进,其实不是。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对于利益众生,特别是利益弟子的时候,有一种坚定的欢喜心。就是很喜欢去做利益弟子,或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但也不是说一般的喜欢不喜欢,而是一种坚定的欢喜心,任何时候,只要有机会能利益到弟子和众生,他都会很欢喜的去做。我看到许多上师,都具备有这种欢喜的精神,他们日日夜夜都在忙着利益众生、利益弟子的事情,不吃饭不睡觉,却也不累,你可以说是欢喜吧,要不然就是疯了!所以好像是,上师因为具德弟子的信心所醉倒,然后就什么都不管的,带着坚定的欢喜去做一切能利益的事,这就是第五个条件。



第六种功德,精通教法


也就是精通三藏,熟悉各种不同的法门以及各种不同的逻辑思辩,能将颠倒见转成正见,所以精通教法是很重要的。



第七种功德,证悟实相


最好的上师,是具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若没有,再次等一点的上师,也要依照经教与哲理而了解空性与实相的意义,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刚刚提到止观的修持,止以下的修持,可能不需要具备证悟实相的功德;但是止以上的修行,求法的上师需要具备证悟实相的功德,不然就不能教导止以上的修行。当然最好的情况是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不然至少也要透过经教哲理而了解空性,这是很重要的。



第八种功德,善于说法


上师针对不同的弟子根基,则有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修行次第。虽然究竟果位是一样的,但是现前的修道方法却不一定相同。因此上师需要会说法,能针对不同的根器,帮助弟子得到究竟的果位。上师也要能正确无误地将经教思想传导到弟子心中。有些上师在讲述空性时,若上师自己无法讲得善巧,无法讲说清楚,弟子因而误解「空性」即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有时候这种错解是跟弟子的思想有关,但有时也是取决于上师的说法,如果上师会解释,善于空性的说法,那么就比较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所以「善于说法」是很重要的。



第九种功德,悲心


这是很重要的部份。因为即便具备了以上所有的功德,但是没有悲心,就不会真的去利益众生。这个悲心是不贪求恭敬与利益,而去帮助无福苦难的人。就像我认识一些不是真正上师的人,我问他们为什么你们喜欢去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现在还有印尼这些地方,而不去西方弘法呢?他们回答说,因为西方没有红包,所以不想去,即便嘴上说的是为了教法、为了寺院、为了修建禅修中心,但实际上是为了利养。所谓「无福苦难」的人,是我看到很多没有福报的人,根本就见不了上师,没有机会亲近上师之外,连一封信都呈不上去,其实应该对那些无福苦难的众生,要给予更大的慈悲心。所以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曾经说过一些有关于悲心的教导,他说:「若没有悲悯心,则自己才产生少许的痛苦,便会觉得不能度化弟子而产生许多忧伤;或者在帮助顽劣有情时,虽然向对方以法相待,却可能得到诸多粗言恶语的回应,那时,若不具悲悯心,就可能会觉得如此辛苦地为弟子说法,而这恶人却不听劝,继而生起了舍弃之心;而若是悲悯心微小,当弟子有痛苦时,也可能连一点忙也帮不上。因此,对于自己关注的弟子,要具备即便牺牲自己性命,也不让弟子堕入恶道的大悲心。」总结来说,有弟子的人,要具备一种个性,也就是「即使牺牲自身性命,也不要让弟子堕入恶道的大悲心。」这是第一世大宝法王对于上师的要求,总之,尽力而为吧!



第十种功德,不厌倦


例如,即使要长时间说话也不觉得厌倦辛苦,有些弟子会老是去见上师,那时会让人觉得有点烦,但是一位上师,仍然能够不厌倦、不嫌烦,能够忍耐弟子。这就是第十种功德。以上就是上师所需要具备的十种功德,或说是十种资格。并不是说每位上师都要具备完整的十种功德,主要是我们自己觉得在十这种功德中,哪几个是对我们自己最重要的,是自己需要的,在知道重点之后,才能够去找寻符合自己需要的上师,如此地寻找上师会比较好。有些学佛的人,一开始并不知道上师需具备哪些功德,甚至自己心里也不清楚哪些功德是自己比较需要的,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只是从外在去找上师,这样的情况,是几百年都找不到上师的。






图片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禅修】禅修的智慧|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禅修的智慧   无论我们是在轮回或涅槃中,均端赖自己心境而定。   见地、禅修与实践中;研读见地,能令我们生起闻慧;禅修的练习,能令我们开展智慧,而藉由行动实践,我们将禅修的智慧付诸实现。这三者之中,以行动最为重要。轮回并非是一个和我们所体验到,这个万事万物都痛苦与不适的世界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