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4日星期四

【气脉明点】1)修持风时出现气脉运行颠倒等现象,要靠四厌离法进行对治 2)

 

龙萨娘波尊者闭关处——鹊隆山谷

修持风时出现气脉运行颠倒等现象,要靠四厌离法进行对治00:00/05:29

弟子:我在座上座下都能尽力护持见解。)

 

上师:从总体修学过程来看,非常不错的。尤其我们在修学过程中,时时都在讲解持风,持风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呼吸越来越缓慢。飘动一切妄想的力量为气,也叫做“风”。要是“风”越粗,你的妄想就会越多,散乱也会越强。就是由于风的力量太强的原因所致,也就是由于气的原因。

 

我们持风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使“风”的速度缓慢,所以平常在修学过程中长时间运用持风的方法,这个气就会越来越缓慢。甚至有时候有些人说,我好像一段时间都不需要呼吸了。但也不是不需要呼吸,你现前还没有圆满赤裸心性之前,还是需要靠世间所有的缘起才能生存,所以没呼吸是不太可能的,只是感觉而已。

 

但这种感觉也挺不错的,与前者相比,你的呼吸已经变得越来越细微。但这种细微又不会构成我身心不舒服的一些状况,这是持风的功德,是非常好的,但这些也需要长时间去培养。我们平常讲在安住修时持风,观察修期间不用把口张开。只要一开始安住,入禅定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把口稍微张开,从口里慢慢慢慢地呼吸着走。这就说明前者还是很粗糙的,逐渐让它变得越来越细,甚至达到一定的时候,如同很多人说的一般,我好像这段时间已经停止呼吸了。但这不是停止呼吸,而是感觉已经非常缓慢了。但从医学角度来说,这样的缓慢会不会给自己的身上带来一些不好的因素呢?当然不会!在新陈代谢方面还会做得更好。所以要慢慢慢慢学会持风,这是非常好的。

  

第二、在修学过程中出现各式各样的这一系列感觉。比如说,由于修学这样法的缘故,对这样的乐趣,一直修行的这种兴趣越来越大,这充分地说明了我们整个功德也逐渐增长。但又要记住,刚刚已经说过,在资粮道与加行道期间,有各式各样的感觉,有些感觉已经好到什么样呢?好像我已经不是一般的人了,或者有时候出现不好的感觉是,我可能也不是一般的人。前者那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圣人;后面的这个人,我不是人而是魔鬼了,都会有这么强烈的一些感觉的。但这一系列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平常修学过程中,虽然有一些不同的感觉,但不要过分执著。

 

我相信,每当很多弟子在说他自己有什么感觉的时候,我可能会赞叹一些,也不会赞叹太多,原因是它毕竟是一个过程啊!是过程就说明这两天拥有,过两天就会消失,所以为什么要一直执著于它呢?只是一个过程。所以从整体修行当中是逐渐在增长,但也不值得我们天天去想着它是一件什么好事。那等两天一旦消失,你到哪里去寻找这种感觉呢?它也只是一个过程。因此,以后在修学过程中,类似产生这一系列显现,可以从总体中去感受,而不是去执著细节。要是过分执著细节的话,会变成一些后面更加不如意的障碍。

 

所以就是这样的,总体上前面的持风和修行一系列产生的感觉,非常好、非常好!就这样精进修行着走。还有一点,刚刚说过,有这样的感觉,可能是这段时间修行相对好一些的缘故,但是我们这个气脉不停在运转,所以要是它落入一个很不好的地点的时候,它可能会产生一些颠倒、逆反的现象,这时候四厌离法的修行也必不可少。要时时观察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来调伏自己的心态,非常


【大圆满气脉明点】【禅修打坐】


  • 禅坐时观呼吸法的具体细节的做法,恭请师父开示!阿弥陀佛!


  妙寂法师答:

  坐禅时,是要对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调息的目的,就是要使呼吸由粗至细,由急至缓,由短至长,呼吸变得微细而绵长。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里面,对于调息有相应的方法。

  比如说数息法:将正念集中在鼻端,随着呼吸出入,一呼一吸,心里默念数数,1,然后是2,依次从1数到10,反之再由101。其目的,是安住正念,制心一处。

  接着,就是随息法。随息,也是要注意把注意力集中在鼻端,正念专注在随着呼吸的出入,观照好呼吸通过鼻孔的出入。久而久之,呼吸就由粗,随之变得微细了。

  功夫得体的话,呼吸自然就不是必须关注的问题了。


【扩展阅读】

  呼吸有四种征相,即:风相、喘相,气象,息相。

  风相:虽然呼吸顺畅,但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似呼呼风声,为风相。守息守此风相,则气不能凝,使气散无功。

  喘相:虽然呼吸无声,但鼻中似乎阻塞不畅,或是刻意为不出声而强制压低呼吸,使其无声,这样呼吸同样憋闷不畅,或是呼吸始终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这都属于喘相。守住喘相则使气于结不畅,容易造成憋闷气喘。

  气相:虽然呼吸不喘不滞,往来也很顺畅,耳中也听不到声音。但呼吸一来一往,非常“清楚明显”,这就是气相,守此气相,使人不能真正放松,徒劳无功。

  息相:呼吸无声往来顺畅,呼吸如游丝一般,绵绵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与气息亦是绵绵细长,神息绵绵相抱,这就是息相。

  前三种相,都不是调息要达到的状态,调息要达到的是息相。但一开始入功,都不可能直接达到息相。一般都是前三种相的一种或几种。


【發菩提心與氣脈明點的關係】

http://buddhall102.pixnet.net/blog/post/269186894-發菩提心與氣脈明點的關係


氣在體內有內行道、外行道。

不要小看一口氣,人的心、肝、脾、肺、腎五臟之氣,

都由此一口氣出來,外邊的氧氣通過這口氣進去。 

人的兩個鼻孔是兩個風火輪,

每一個鼻孔也是一個五輪,東西南北中,地水火風空。


每一口氣進來都分類為地水火風空,進入各個的行道,清清楚楚。 

中脈依附在命根氣上,血和脈緊密結合。中脈是不是我們的背脊骨?

 是不是督脈? 是不是道家講的黃中?都不是。 


生時中脈叫俱脈,修行時中脈就叫修脈。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在肉體上修,所謂即身成佛,

就是肉體成佛,這是真實的。 

即身在佛就是把人的氣、脈、時點修成智慧氣、智慧脈、

智慧明點。氣修好了就變成光,五大的敢身就變成光身。 


西藏脩大圓滿,最後將自己的身體修成光身,

一旦成功,就和法界、宇宙光結合了。 

所以西藏修行人最後就虹化了,一道虹化光去了,什麼都沒有了,

差一點的留點指甲頭髮,再次一點的留下肉體,但肉體也縮小了,

縮至尺把長,甚至幾寸長。這都是氣脈明點之所以變化。

以上是概括地講講人身的氣脈明點。



但這修行氣脈明點,跟地藏法門有什麼關係呢?

   下面講講修行、戒定慧、發菩提心與氣脈明點的關係,

這就真實不虛了。我們講菩提心時講過,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三摩菩提心,

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各代表一個菩提心。 

講菩提心與氣脈明點的關係,這就把氣脈學修到身上來了,

修到氣脈明點上來了。真正將地藏法修到自己身上來,

那就真實不虛了。

 

   首先講願與氣脈明點的關係。

凡是真心發大願的人,他 的脈容易張開。 


你試試看,真心發願,脈就張開了。

發心發得越大,脈就越容易張開。 

越是抓住我不放,私見很重,越是“我的、我的”,

脈就越堅而不鬆,鬆不開。脈打結,一個個在疙瘩打不開。

脈結打不開,讓展開就更不容易了。 

什麼道理呢? 萬法唯識,都是八識所造。


五方佛配五輪,八大菩薩配心論的八個脈,所有的羅漢,

所有的地獄就配在大大小小的支脈上。

我們有很多脈,有很多微細脈,

微細脈的血流量變化的程度有千千萬萬。

所謂地獄無盡,就是我們氣脈重重無盡,

地獄就看在身上的脈中找。 

願菩提心發得越大,脈開得越快。


   昨天講第十二品時我特地講了迴向法界。

我們發願的人,哪怕願再大,功德再高, 都把功德迴向眾生,

就是把功德發到身體的各各脈搏上,這是願菩提心的作用。

實際上七萬二千條脈都通過中脈遍及全身,遍及全身的每一個細胞、

每一個毛孔,遍及全法界。每一個細胞、毛孔都與法界宇宙相契相合。


七萬二千條脈是代名詞,實際指每個細胞、毛孔、無量細胞、

無量毛孔。就像我們說七世父母之七,不是六加一的七,

而是無量劫的父母一樣。七萬二千條脈通了,中脈才能真正通,

如果七萬二千條脈不通,中脈也通不了。 

這意味著眾生不成佛,地藏也成不了佛。


所以地藏要成佛,非得度盡眾生,非得七萬二千條脈明點的關係 

這個懂了,就懂得他的本行了。這麼講氣脈明點就容易懂了。 

發願不僅通中脈,而且通微細脈。 


 眾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 ”,這兩句話在教理上講是慈悲,

在脈來說,因為脈是眾生所在地,脈、微細脈不通達,

中脈通難,佛道難成。

所以“ 眾生不成佛,我不成佛 ”。 

(禪宗也講眾生不成佛我成不了佛,想獨自成佛那是辦不到的) 


我們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普度眾生,就是此理。 

當然眾生也有三種:一是眾生業報所成的眾生;

一個是成佛轉智的,像由第八識裡帶相分的眾生;

也有成佛以後感化應教得道的眾生。這是講願菩提心。

   再講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就是梵地、淨地。修定時的一收一放,與脈的收張關係很大。 

修三摩地很容易使大小脈都開化。

脈分三脈五輪,報身佛是智慧脈,凡夫是業劫脈。 

脈又可分為粗身脈、細身脈、最細身脈。

 

身有三層,粗身、粗心,細身、細心,微細身、微細心。

粗身、粗心就是凡夫的業劫脈;細身、細心,以上的脈叫天仙脈。 

脈和智慧關係很大,一般來講五輪:


   頂輪脈表示大圓鏡智,

    喉輪脈表示妙觀察智,

       心輪脈表示法界體性智,

臍輪脈是平等性智,

密輪脈是成所作智。


願菩提心和三摩地菩提心與脈的關係最大;

勝義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與氣的關係最大、最密切,

行菩提心可說完全建立在氣上 

 


《華嚴經》講普賢菩薩大行,淨得品在每一個願、每一行都和菩提心配合,

願一步,行一步,氣就調合一步,所以行菩提心與氣關係密切。

氣修成以後就是光,上通諸佛,下通眾生,上供下施,通上攝下,

都是氣的作用。但一定得地、水、火、風、空五大業劫氣變為五大智慧氣。 

在修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方面多下功夫才可以做到。

   明點與菩提心修行的關係更微妙。


明點是智慧與物質的精華,說透一點,明點是即物質與精神的精華的結合。 

明是物質的,從五大而來;點即智,從五智而來。 

五大五智結合的東西是明點,是在肉體中從父精母血、命脈命根氣得來的,

是基本,不能立即成佛,要修煉。特別是以虛空藏為代表的滾打菩提心。 

在地藏經中文殊代表勝義菩提心,普賢代表大行菩提心,地藏代表大願菩提心,

觀音代表三摩地菩提心,虛空藏代表滾打菩提心。 


滾打即五大五智的精華能夠振奮大地增長,最後我們肉體的地藏,

要變成法體的虛空藏。以地藏起,以虛空藏落,即這個道理。 

滾打菩提心一般到密法時才講,才常見。 

一般講三至四種菩提心,實際上有五種。 

滾打與勝義菩提心都有增長明點的作用。 

學佛修菩提心不是與身體毫無關係,而是關係很大。


願菩提心使脈張開,行菩提心使脈柔軟,勝義菩提心一科研成果有關,

在摩地菩提心與脈的擴張收縮有關。 滾打菩提心與明點有關,

以虛空藏或彌勒來代表,兩種說法都可以用的地方不盡相同。

用於未來成佛,以彌勒得當;用來歸於空性,當然是虛空藏菩薩。

地藏法最後歸於空性,所以最後虛空藏來當機。

一切法門最後歸於空性,歸於般若。 


前面講了那麼多業力、生 死、輪迴,最後提高歸於般若。 

不然就偏執於有的一邊,抓住業、抓住生死輪迴,抓住有不放。 

我們既不同意抓住空不放,講空話、發空願,講玄而又玄、

大而又在的大道理,而不落實身體的修行;

但又不執著身體的修行,那樣就真正地變成小乘了。


所以一定要把業力融於般若,地藏融於虛空藏。 

當然修行時也把虛空藏納入地藏,地藏和虛空藏相輔相融,法門才相通。 

修一法門,既可專一,雙可會通,單獨專一完全不會通不行,反之也不行。

法門從根本上會通了,就一能進通了。 修行法門,不外兩個方向,

一個是由一及萬,一個是由萬會一。


學佛的人一定要持戒、修定、證慧,一定要以戒定慧三學為綱,

一定要堅持這個綱。因為不有戒定慧就消除不了貪瞋痴。 

戒定慧與人身體氣脈明點關係很大。 冷靜地想一想,身業是脈的作用,

口業是氣的作用,意業是明點的作用。 身口意也可以說是氣脈明點。


   脈與戒的關係是:


造業時、守戒時都通過心,心的造作憑藉於脈,先有脈然後有身,

一有身必然有所憑藉,就容易造罪。所以戒守得好脈就暢通柔軟。 

戒體雖是無表色,但對血脈關係很大。 戒有戒體、戒法、戒行、戒相。 

守戒好的人,相貌與普通人不一樣。 一般出家人守戒好的,

現童子相或老婆婆的慈悲相。為什麼現戒相? 

就是脈此較通,比較柔軟。 剛強難化就是脈粗、脈硬,氣粗、氣蠻,

不柔軟、不調和。 就是所謂剛強難化的眾生。


   脈與定的關係:


修禪定的人,脈容易通,因為禪定本身就是要氣通、脈通、明點通。 

修禪定的人一般脈容易調整,不修禪定的人脈不易調整。


   脈與慧的關係: 


脈有兩系統:一是無明系統,凡夫脈,與凡夫氣一樣;

一是明行系統,智慧脈。智慧脈是細身脈,凡夫脈是粗身脈。 

通過脈可以修智慧,通過智慧可以調整脈,所以修戒定慧就是修氣脈明點,

通過色法、息法、心法來調整身體,才能談得上即身成佛,

才能使身口意三業變成身口意三密,我們的世界才能變成莊嚴的華嚴世界。


   學習這些,最後一定要歸於空性,

因為所有這一切沒有空性不能成。


一切有為法,沒有空性不得成,一切有法為會因空性才得成。

最後都歸於空。包括戒定慧,氣脈、明點,身語意業,

甚至於身口意三密,最後都歸於虛空寶藏。 

但不是斷滅空,是從六道輪迴、業力上證入的。這是真正的空性之空,

這才是把“ 我的、我的  的“ 業我 ”轉變成無我的“ 有我 ”。

 

無我之後的有我,而非生死輪迴的小我。 

行菩薩道的人也講“ 我的事業 ”,“ 我的佛法 ”,

但這個“  ”不是渺小的小我,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  ”,

是佛涅槃後的四德“常、樂、我、淨”的“我”,真正的我,

是了脫生死輪迴的永恆的真我。



摘自:《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作者:吳立民(吳信如)


*


【气脉明点是否必须修?】


  黄念祖上师回答:

  “可以不修。可从禅宗或任何一本尊法的基础上直入大圆满澈却、妥噶。当年贡噶活佛曾教我:从禅宗的见地迳修大圆满澈却或大手印无修瑜伽。我们莲花精舍,就是在四臂观音法的基础上修澈却。”

  对此,我尚有疑问,又写信请教对佛、道之密研究颇深、也曾亲近过贡噶上师的四川忠县张义尚老先生,此老回信云:“诺佛、贡师确曾开示一些具根器人单修心性直趋解脱之道。然此道成就较慢,兼修气点则成就较快。”

  其实,《大日经》和《恒河大手印》等对此有明确指示:不堪直入无相瑜伽和光明大手印的劣慧钝根,才须先修有相瑜伽或气脉明点。黄老乃上根,参禅悟后入密,诺、贡二师指示他直入澈却妥噶,自是当机。


  注:“澈却”和“脱噶”,澈却汉意为直断,脱噶汉意为顿超之意。


*


【数气住心窍诀法】


https://www.nanputuo.com/nptlib/html/201210/1509214073499.html

作者:丹增嘉措活佛 来源:南普陀在线


  顶礼上师!


  有教言道,妄念占上风者,当修数气法住心。

  • 妄念占上风之表现为诸根不定,喜热闹、疑心重、健忘、不愿独居僻静处,散乱频繁等,尤其适合以此法对治。


首先,如何修持气之本质?

  • 其本质乃为上运之风,风之运行处分为粗细两种:其中粗气风运行处为由脐际至口、鼻之孔隙;细气风运行处为毛孔等处。气本身分两种:一内吸、二外呼。因运行规律吸气向下、呼气向上。
  • 其掌握方法为:首先应作此想:当把握修行之要,若无有住心,则难以行持,故思惟以修住心法而发心。
  • 其次做前行自己应感觉风界力大小,如不懂则请教他人。还应适度饮食养身。期间哪怕如法之事尚需减少,更何况行不如法之事。放松心情,若未能专注于善心,则应以无记心休息。
  • 而后正式进入修气阶段。此分锐根基与钝根基。据说锐根者不需数气,只观修呼吸。而钝根者数气同时仍需观修。不过锐者修习数气也是必要,因若把握风之运作度即能快速住心。故两者皆当修数气法。


姿势要领:


  • 以跏跌式坐于舒适座垫之上,上身自然挺直,默坐片刻。
  • 然后调息,呼吸之气口中应有感觉,顿然将风紧抓于口端,微闭口,出入气紧而有力。似铁匠风箱般,将气冷飕飕地吸入至脐际。片刻后,默数“一”,再次将风向上运行。想象气息为白色,离口约四指处极为明澈而住。住片刻,默数“二”,再有力下降,将白色条状气运至脐内,如此数息,尽量做到有感觉,不离意念。如是往复数至“十”。数息量直至未获住心前,则以十为轮数数息,无需更多数量。
  • 此外,在讲到“数息纯熟”时,则有一数一、二数一,顺数、倒数四法:其一,当气吸入时,以观住呼吸之意念来数“一”,记“一”数。当吸气结束呼出时,记“二”数。依次数至十;其二,如上二计一数,呼、吸二气算一数其三,一记一数,亦可二记一数,按顺时呼吸法计数; 其四,数气一次记为“十”,数气二次记为“九”,数气三次记为“八”,依次倒数。何时数气娴熟,若心念不流散而数气,以“十”为单位从一数至十,以“百”为单位从一数至十。
  • 当专注于呼吸气时,所谓“念着了知呼吸”。宜长呼则长,宜短呼则短。又当专注出气时,从脐间上升出口、鼻外处距半尺,一尺或五尺,专注并了知。
  • 入息也当如此掌握。所谓“了知体内粗凹凸处与粗孔呼吸”,是指出气如何从脐部开始,经肠、胃呼出,又如何从口、鼻、喉吸入下运至胃等。专注于此,如是了知直至毛孔等细微凹凸处之呼吸运行。
  • 如此修习期间应根据各自身体状况而定。一般情况下,体质虽有上、中、下之分,然于短座修习,三者修法皆当一致(此一座概念,作为初修者而言,为步行一箭或折半之遥所需时间)。
  • 晚上可进入常态,以有利于身体方式下,随意入睡。白天在一定时间内注重修习。
  • 若过分放松修习,易导致散乱、昏沉、困觉缠绕,并念头外散。
  • 若过度精进修习,则对身心不利,应随时观察身体量力而行。
  • 如有微细不适感,则立即修平息之法,勿强忍。若无有身体不适,则可逐日增一座修习。若身有不适感,睡眠少,可减少修习座数。
  • 于非修习时间,当平静休息,勿于同一座位连续修习两座以上,白天不打盹,一切行为稍微缓慢而行。
  • 生住心次第有四:第一,虽专注于意念,但若吸气时,无法下行,感到受阻,有时无能摄持意念。呼气时,意念无感触。易忘记呼吸数,意念难以掌握气息。第二,座上大部时段,能记住气数,吸入无阻畅通,冷飕飕地进入。呼出随意念同行,如同稍会骑马一般,以意念控驭气息。第三,记住气数。吸入之第一口气,有冷飕飕之感。若无上返,则感到气冷飕飕地停留于此处。再向上行从口中呼出时,想象连嘴带气有一种引力向外拉出。上半座至下半座稍感舒适。第四,吸入时,若身体有下陷之感,一种前所未有之感受突然周遍全身。或者出气时,想象白色之气从口中直直地呼出,身体逐渐有上提之感,一种舒适感遍及全身,内心感受喜悦,意念可摄持气,如同骑术娴熟之骑手如意而行。出入息亦能掌握自在。


  住气程度有四种特点:


.数量特点,数气一百四十至两百以上,仍如同初始般舒适;

.行持特点,虽放松,呼吸气意念亦能感觉;

.舒适感特点,没有放弃安住心之前,喜悦感遍及全身,起身亦有一定舒适感;

.喜悦感特点,自然而然欲笑,不欲离去,感受此觉而真实住心,对佛法生起强烈信心。既或站立,心不外散,并产生一种若他人亦能修此法该多好之念。


无论处于散乱或安住何种状态,均有去病之想,并获寂定之想及无戏之想等。


其稳固方法为:根据个人体质情况。若感觉舒适,则可减少座数,增加数气量,延长时间,观修数天后休息。若感不适,观修一天后休息。


如何掌握其量?第一天上午修习一座,观修单气四次,下午亦如是。第二天上午修两座,观修单气六次,下午亦如是。第三天上、下午各修两座,观修单气各八次。第四天上、下午各修三座,观修单气各十次。第五天上午修四座,下午三座,观修双气各十次。修数气法时,若感疲倦乏力,一修便觉惧怕,头感渐沉,身发颤、失眠、亢奋等,总之无论出现何种不适之感,当立即休息。停修时限一般连续休息数天。以后每傍晚、早晨修一座,每天上下午分别修四至五座,数气量为四十至一百以上。数月如是修,勿过度修习,还可做一些不违犯佛法之事。若无暇也可于早、晚修习。如此按原修习方式,饮食应适量,交往善友、居于舒适之地、放弃繁杂事务。于十日左右时间内,每日修一小座后休息,增强体质。晚上修习,只行少量其它之善。待体质正常时,晚间或白日于感受舒适时,以此促进修行,一般以白日为佳。第一天修三座,每座数气一百次。直至十天内每天如此修三座,不增时间,而观修数气则每日多于一百次。期间,连用餐时间也不能会客,如睡眠减少、微感不适,则当休息。之后如无不适,可继续修习。何谓数气到量?直至数气千次,心不散乱,不忘数气,处于极喜状态。如能作到此点,证明已超越数气之地。此后,不数气,只专注呼吸规律,注意气从右鼻孔出或左鼻孔出,或专注气从左鼻孔吸或右鼻孔呼(亦可右鼻孔吸或左鼻孔呼)。


  修数气法之功德:可迅速消除分别念,无须勤作获得寂止,亦能生无勤胜观,而得止观双融,速生无分别智慧。直至未获殊胜功德前,恒时病少、长寿。有教言道:


  清晨起时修数气千次, 
  若能恒时坚持数气法 
  则能纾解一切众疴疾 
  获得如同日月般长寿


  撰著此文之用意为,据说当今小乘佛法兴盛的一些地区,非常重视数气瑜伽,用于医治一般民众之身心疾病。其实,此类数气瑜伽于藏传《甘珠尔》及《丹珠尔》中亦有诸多记载,而于《丹珠尔》中之《无疑胜义讲义》及有关被称为《数气法窍诀》部分,较两部论典论述得更为详细。故吾辈不应将其视为小乘修法而轻视之,作为大乘密咒修行者,亦应认知此法。而且对于一介初行者而言,说不定修此法会比修诸多不切实际之高深佛法更有效。本文删去两部经论的正文部分,摘编实修要点,有序整理,并作了通俗易懂诠释。


丹增嘉措撰于土鼠年


*


【达照法师关于禅修的问答】


问:打坐的时候什么地方都不守,就是不思量,可不可以?

达照法师:当然这个也是可以的,就是顺其自然,你能够什么都不想,脑子很清楚。脑子不清楚的就不行,不清楚有时候会入定。

  • 问者:不清楚会入定?

答:就是因为你很专注,专注到最后,这个世界的大门被你关起来了,然后啥都不知道。我早上引导的时候,欲界定到未到定中间还有两种情景,一种叫明境,一种叫暗境。暗境就是啥都不知道了,你一坐下来,比如说坐一个小时,五个小时,等你出来的时候,你就感觉好像刚才怎么一愣就出来了?这中间经过的时间自己不知道。我上一次跟那个杨居士在那里,催眠的时候就被催了一觉,催了那段时间我就不知道,大概二十分钟,被催了一下。

当然如果你修大乘禅法的话,什么都不想,很清楚的在这里,是可以的,我昨天讲的,这个一念不生之前。但是你要提起觉照,不提起觉照的时候是一种无记状态,是增长愚痴的,不是好事情。

  • 问者:我觉照的时候,就是我不知道我自己在哪里,就是照着而已。

答:对,就是你有一个觉照的那种感觉。提起觉照,就是觉知,这个觉照提起来了,但是你没有想,没有想东西,脑子里面没有图像,没有任何概念。有觉照的心是在用功,没有觉照的心是无记,是在发愣,这个相差一点点。如果是无记的话,实际上就是增长愚痴的,增长愚痴的这个恶道的这种状态。当然,人也有无记的这种状态,它是属于不善不恶的无记。如果你提起觉照了,那个是在做功夫。

  • 问者 :还有就是风大呢,我觉得有时候风大是自动的,有的时候风大是意识到那儿,可能会有产生风大。

答:外风大它是自动的,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缘起的,它这个自动也有前因。比如说你的呼吸,外风大这个呼吸,有些人呼吸就比较细,比较弱,有些人呼吸他就比较强,当然也跟体质整体的有关系。

问者:是内风大?

答:心念。

  • 问:我觉得有的时候我没有想到它,就风动得很厉害了,有的时候我感觉好像是有意识地去,它就会动,有时候它自动地感觉。

答:对对,会有的,四大自己会调。

  • 问:有的时候我就不太想控制它。

答:对,这个你知道控制跟不控制的结果,就可以。

  • 问者:然后就觉得有的时候脑袋里面,像脑髓会流的那种。

答:有流动的感觉是吧?

  • 问者:就里面,有声音或者是什么的。

答:会有的,但是这个有声音的感觉并不是脑在流,因为有时候你对血液的流动会有那种感觉,因为你有前提、有知识,觉得这是血液在流,就觉得它在流。还有个就是耳朵,耳朵听到的声音,外界的声音实际上是流动的,我们一般的人就觉得耳鸣不好,实际上坐下来静下来,很多人都会发现有耳鸣。那个耳鸣呢是两种情况,一种它本身在里面,声音在这里面有击荡;另外一个就是外面很多的声音实际上都在你撞击你的耳膜。平常你没注意。

  • 问者:还有的时候脑袋就越坐越紧,整个脑袋。

答:绷着紧,气脉不通。

  • 问者:就是感觉胀的,很难受很难受。

答:对对对,就是气脉不通,不流畅。

  • 问者:那我是应该继续这样子,还是怎么坐?

答:你还是要如法地坐。比如说你要修四禅八定,你觉得自己掌握了这个方法,就按这个修;如果你修六妙门,就六妙门修;如果你念佛,就按念佛的方法去修。自己选择一个法门,一般的要有人指导可能会好一点。选择一个法门。胀胀,慢慢地给它放松。

  • 问:禅修是观,调身、调心、调息调好以后,提起佛号念佛,是不是还只要是止的内容?

达空师父:止跟观,在一个事情当中同时都会出现。止的时候,观在止中;观的时候,止在观中。为什么呢?止的时候,把心专注一境,这叫止。对境分分秒秒,清清楚楚的时候,就是观照。如果没有观照,止是止不住的。所以止观,在很多层面上面,都是同时在作用。观照,清楚的时候,就是观;让心专注一境的时候,不起杂念了,就是止。



禅海心要 | 动中静观开智慧


达照法师  


做功夫的第一个阶段是需要从嘈杂的闹市当中抽出身来,到寂静的山林,没有人影响的地方,先学会打坐、静心,一旦你有了静心的功夫,就应该到嘈杂的地方去。因为静中静是第一步功夫,动中静是第二步功夫。静中静有了受用,随时能融入虚空,而动中静就随时能把你这个虚空给粉碎掉,你的心智就自然会在虚空爆炸的同时开发出来。


比如大家坐在那里身心很空灵,你会守住这个空,因为手脚都不知道了,感觉很舒服。本来手脚痛得很煎熬,腿要搬来搬去,手要动来动去,一会怕冷,一会怕自己西洋参还没吃下去,一会又觉得什么东西没放下,就对这个身体牢牢地执著、照顾不放。一旦有一点点相应时,身体就空掉了,这时整个思想、身心、禅堂都会融入在虚空当中,身心只感觉一片空寂。这时如果你执著这个空寂,很可能就落入了空定,空定虽然是定,但不能解脱,所以只有用动的声音来干扰你。


大家一开始不习惯听到声音,觉得自己修禅定被干扰了。其实如果再干扰几次,只要你的心没有嗔恨,是感恩的心,知道这是三宝的加持,是佛菩萨的示现,是我们自己善根、福德、因缘的展现,那么虚空就会粉碎,你的智慧就会在粉碎当中得到升华。因为当修禅定在空中时,只会入定而没有智慧;如果这时别人有声音响起来了,你虽然听到了声音,但在动中还能够不动,这就是从定中已经开发出智慧来了;如果你生起了嗔恨心,这个定境就会消失,比如说你今天早上刚刚空下去,别人一吵你就生气了,结果这一天都可能入不了定,甚至多少年都再也入不了。



微视频 | 五欲与法喜觉受消失在四禅境界里(一)


达照法师  


本期重点摘要


● 第四禅出现时,心会豁然开朗,非常安定,呼吸也停止了。用前面的比喻来说,三禅如蓝天一样清澈美好,可是蓝天还不是天空的本来面目。我们继续修行时,忽然蓝天没有了任何颜色,变得一片透明清澈,就有一种豁然开发的感觉。与舍俱生,内心一切感受全部舍离,还归清净的本来,非常通透、明亮,形容为空明寂静,这就是四禅发相,也就是第四禅定之相的最大特点。空明就是明了、明白,寂静就是安定不动摇,善法眷属,类如前说,也有和前面一样的禅定功德相伴随。


如果没有教理的基础,空明寂静的境界一出现,禅修行人很容易自我混乱,搞不清自己修行的层次。比如天台宗修止观,寂静就是止,空明就是观。小乘人成就后安住于涅槃不动为定,就是寂静;菩萨以出世之心了解世间法,救度众生为慧,也是空明寂静;大乘佛法讲定慧等持,寂静是定,空明就是慧;甚至佛的最高境界——常寂光净土,寂就是寂静,光就是光明,也就是空明寂静这四个字。在文字描述上跟成佛的境界一模一样,完全没有区别,如果不懂得深浅次第,着在文字相上就很容易搞错掉。这就如同四种未到定一样,虽然名称一样,都叫未到定、未来禅,境界描述也一样,什么默然、空白等等,但其实是有深浅区别的。所以我们要有所了解,四禅最大的特点虽然也是空明寂静,但绝不是开悟成佛的境界,还差得非常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禅修】禅修的智慧|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禅修的智慧   无论我们是在轮回或涅槃中,均端赖自己心境而定。   见地、禅修与实践中;研读见地,能令我们生起闻慧;禅修的练习,能令我们开展智慧,而藉由行动实践,我们将禅修的智慧付诸实现。这三者之中,以行动最为重要。轮回并非是一个和我们所体验到,这个万事万物都痛苦与不适的世界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