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星期六

遍知并非’无记/ 胜义菩提心的任运自成

 

弟子虚云老和尚有个公案,他有一次煮芋头时,一边打坐,后面有道友来访,看到他入定,就拿引磬在他耳朵边轻敲一下,请虚云老和尚出定。虚云老和尚出定后说:“我刚刚煮了芋头,大家一起吃吧。”打开锅盖却发现芋头长毛了,发现已经过了20多天……这种禅定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境界吗


上师:这只能把虚云老和尚请过来问:“你当时在玩什么啊?”(上师笑、众笑)

单纯从此公案的角度来说,这决定不是见性。但是,若当时虚云老和尚在某个教言中亲自如是传讲的话,我就不知道有何密意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在禅定之中,虽然没有能所二取,可以说是“能所双亡”,但是,禅定之中有“智慧”啊!就是对一切法了了分明之智慧,此智慧能遍知一切。

此“遍知”相当于什么呢?我们平常意识之觉知是“一心一用”的。在学校读书之时,小孩子们若在下面玩耍,老师会说:“不要开小差。”所以,若一心二用,什么事都做不好。因为心本身之功能为一心一用。“一心多用”为智慧逐渐增长之过程,所以,当你具有一定的禅定之时,此一心就可以有限制性的多用,可以具有比前述之意识更多的运用。


“一心遍知”即为智慧!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大伏藏师色拉阳智活佛是喇嘛仁波切上师之一。喇嘛仁波切(阿秋法王)曾经说:当时第一次把色拉阳智活佛迎请到亚青,就是以前昌根阿瑞活佛闭关的那个地方。祈请色拉阳智活佛在那边传授色拉阳智活佛全集灌顶。那时候喇嘛仁波切作为那边的管家,组织一切法会工作。


在操办过程中,有一天色拉阳智坐在法座之上,正在跟一个老和尚聊天。此时,喇嘛仁波切有一件事情必须亲自请问色拉阳智活佛,问他该怎么处理?当时在色拉阳智活佛身边说了几次,好像色拉阳智活佛都没说什么话。后面还把脸转过来,指责喇嘛仁波切:“你没看见我现在正在跟老和尚聊天吗?我这边说着话,同时还要听你说话,我能做得到吗?”当时上师心中突然产生一个念头:智慧难道不是一心多用、一心遍知的吗?为什么这两者不能同时运用?此时色拉阳智活佛好像突然知道了一样,反过来说:“弟子,我刚才是跟你开玩笑的,实际上智慧当然不仅是两用,甚至还可以遍知呢!”接着还讲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很多理趣。

这就充分告诫我们什么呢?智慧并非是一个无记状态,什么都不知道。无记状态并不是智慧的特点。单纯的寂止是一个无记状态,什么都不知道。好比密勒日巴时代,有一位牧童看见密勒日巴在打坐,所以对打坐很感兴趣,就跑到密勒日巴身边说:“你能不能也教我怎么打坐入定?”密勒日巴讲了一个偈子让他入定。小孩回到自己的小山洞里,一入定就七天七夜。

他是来放牛的,到了下午有些牛回家了,有些牛没回家。但是不见小孩的身影,所以整个村庄里头的人一方面去寻找牛,另一方面去寻找这个小孩。就这么整整找了七天的时间,终于在小孩平常放牛的一个山洞里,看见小孩子还在入定。大家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都拥到其身边。此时小孩从定中出定,看见旁边有那么多村民都待在他的身边,就问:“是不是下午天快要黑了,我该回家了?”但实际上已经过了七天,这就叫寂止。单纯的寂止就是这样,什么都不知道。从我们平常的感觉来说就是无记状态。

图片

我平常也听过一些虚云老和尚的这个公案。是由于当时别人描述虚云老和尚的见解,还是出于什么其他原因而这么传讲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单单从这个状况来看,可能还是不含有智慧的,这是特定的。见性所讲解的是智慧,可并非单纯的寂止啊!但是,这其中有何密意,为何这么讲解呢?不得而知。比如我们阅读《金刚经》或《般若心经》,里面讲解一切都是空性,一切皆空。主要从空性一面讲解心性,就好像在说,心性除了空性之外,什么都没有。若是这样的话,《二观察续部》中却说,“诸有情皆佛,然为客尘障”。却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又怎么解释呢?

《金刚经》里面说心性是完全没有,为大空性,什么都不存在。《二观察续部》中却又说心性中是具有的,就像蓝色的天空一般具有。但是,“具有”有具有的特征,“空性”有空性的特征,只看表面我们可能还是无法更深的进入到里面,了知其个中含义,所以,我们只能看见其表面这一层之意思。

我想若真正是虚云老和尚自己讲出自己的公案,我想可能当时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这样讲解,并未完全进入其深层之意,表面上看可能是这样的。(Z0410)(本段文字内容对应录音时段为0~6分32秒)

图片

随着对佛法认识的不断深入,烦恼也会逐步减轻(本段文字内容对应录音时段为6分35~10分42秒)


上师:我们多多少少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似以前那般,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性格与往昔相比会有一点改变。此改变当然是源于进入佛门之后,凭借佛法之力量减轻了自己的烦恼。从另一方面而言,我们的认识越来越透彻,眼光看得越来越深远,烦恼因而也就相对少一些。

举个例子,年幼之时,小孩子们在海边上用沙子垒成墙,上面放上几个小树杆,再放上几片树叶,说这是我的屋子,那是他的家等。房子垮掉之时,小孩子们会痛哭流泪,说:“我家的房子垮了。”但是,长大以后,你就知道这是很正常的。沙子和水搅在一起之时可以垒城墙。但是,当沙子里面的水份干掉之时,沙子就会漏掉,所以房子也就自然会垮掉。懂得此道理之人自然不会因此痛苦,大人会跟着小孩一起痛哭吗?当然不会!大人深知此理故。

我们现在进入佛门,懂得的道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相对而言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因此,很多弟子说,他们看什么事都看得更为透彻了,相对而言面对一切问题之时,其心胸更为广大。所以,我们常说,信仰佛教之真正目的是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


如今在台湾和香港一带,很多导师都在倡导人间佛教。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对之处。因为我们今天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就能创造这个条件。其原因就是刚刚所说的,今生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并与一切大自然和谐相处。由于我们的心态改变的缘故,这一系列功德之呈现也就志在必得,这是特定的!所以,佛法能创造人间美好之事,其原因就在此上。佛法与世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你多多少少决定会今生快乐的。这段时间,我可能不会问我身边的弟子:“你的自性见解赤裸了多少?”我得先问问他们:“你的性格有多大的改变啊?

尤其当今之汉地,信仰佛教之人并不多。相信在一个家庭当中,有些信佛,有些不信佛。在面对自己的家人之时,不信佛者对你的评论如何?若他们都觉得你的性格等多方面都在改善,那就充分地说明你就在往好的方面发展,修法功德就在日日呈现。若是这些方面没有改变,光是口头宣说“一切都是空性”,空不了的!

前些天我们这边有很多出家师父说:“在现实生活中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是一件很难做得到之事,比修空性更难。”噢,不是的!空性可是更难做到的。我们所谓的“很容易做到空性”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天天都去思维“空”, 可能生起了一点“空”的感觉,至于“真正享用空性”,恐怕在你前面的基础没有打扎实之前,你基本上没感受过什么叫“空”。

什么才叫“空”呢?若细致追问,对于一个没有很好的禅定或等持经验者还谈不上“什么是空性”!(J0731



弟子甲:上师生起强大的出离心的时候,同时又不厌世,怎样才可以做到呢?我个人觉得,如果具备了强大的出离心的话,就是要放弃今生吧,但这个不好做到!比如说,我看到有些抑郁症患者,他对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这中间应该怎么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上师:抑郁症是一种病,这不叫做出离心。

 

弟子甲:那叫厌离心吗?

 

上师:对!他这个心是疾病造成的一种临时感觉,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念,这完全是两种概念。就像我们通常说的,在真正的见解当中,它是一个无念状态,它是一个空性状态;平常一个人闷厥过去的时候,也是一个空性状态。一个是病,一个是境界,完全是处于两个状态。

 

刚刚我们所说的这个出离心是凭借短暂的一个缘产生的,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一种思想,而是像刚刚所说的,或者是一个病、或者是短期受到了一些打击,比如说感情上、事业上受到了一些挫折,那时他可能也会厌倦这个生活。


但这个厌倦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对这个世间产生了厌倦,而是暂时由于这么一个缘而产生了厌倦,临时看来好像叫做厌离,但这个厌离还不是真正的厌离,是因为某一个缘而产生的厌离,在他的内心深处,还不是这么想的。

图片

就像我们通常说的,从几岁开始,我们都知道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都知道有生必有死的道理。即便我们今天知道这些,在内心深处,有时候还是有一个强烈的对抗,口里会说“不可能的”。即便口中说着有可能,同时在内心深处还有一个强烈反对者,就是说“自己还是不接受它”。我们所说的这个圆满出离心指什么呢?发自内心、真正已经生起了厌离。

 

通常,我们先去了解轮回,那时在世间所做的一切都是产生烦恼的因,可能把这些当成一个轮回。逐渐开始越来越了知以后,我们知道了轮回是一种执著。当对某一件事情的执著消尽的时候,我们对这个执著心生厌离,但并不代表已经遮止了一切现象。就好比一个人在梦中,他知道梦是虚幻的,但他不一定不需要做梦,他可以去做梦,但是梦不会束缚他的内心。

 

平常,我们知道天空中的彩虹是因缘和合形成的一种相,实际上谁也抓不住这个彩虹,但不一定知道它是无实体的。从此以后,连显现也不需要吗?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游舞风景啊,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庄严啊,这个也没有什么。这还需要我们慢慢慢慢去参透。今天我们所想的是内心当中没有的一种感觉,但凭借书本的解释强加于我们的思想当中,应该是这样!这里还有很多漏洞、不圆满的地方。


弟子:感恩上师!

图片

弟子乙:上师,我先念完十一万遍四皈依,然后……

 

上师:好的,现前就要开始,年轻人必须得修加行,修五加行!开始学习像《普贤上师言教》这类的书,先这样吧!至于《普贤上师言教》,可能五明佛学院加行班讲的更圆满一些吧!虽然我们前面也讲过《圣者言教》,但前面我们所写的《圣者言教》完全按照字面解释,有点形成文言文了。很多人看的时候,有些地方还是看得不太懂,这两天我正在把《圣者言教》变成一个非常通顺的、白话的教言。

 

这样一来,要不了几天,我们的《圣者言教》也如同《普贤上师言教》一样白话了。《普贤上师言教》也有几个版本,以前刘立千翻译过《普贤上师言教》。但他还是有点偏重于古文,谈词汇也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后期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就把《普贤上师言教》变成了通俗的白话,谁都能看得懂。


虽然我们以前讲过《圣者言教》,但是里面有些地方还是形成了文言文。总体上龙萨派前行教言和《普贤上师言教》没有什么区别,但见解方面,可能《圣者言教》比《普贤上师言教》更多一些。

 

这两天,我想把《圣者言教》也变成一个很通顺的译本,无论处于哪一个阶段当中的人都能看得懂。等两天也可以从这方面做一些参考,……。总之,你这一段时间就开始学前行教言,就是《前行引导文》。如今我们手中的前行引导文有《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还有《圣者言教》,可以多去看看一些!在操作过程当中,尤其是操作龙萨派的话,因为《初学悦耳宝藏库》和《前行引导文》文字较少,容易背诵下来,在做的过程当中,可能更适合一些。

 图片

弟子丙:上师,我最近在修上师瑜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后来就修……

 

上师:嗯!上师瑜伽上师瑜伽的时候,像比如广传的《上师瑜伽如意宝藏》有几个版本的光碟,也有立成文字的一本书,这些资料要多看几遍。当今我们在修行的同时,还需要配同着看一些光碟、配同着看看书,我们要把当今、当前所修的上师瑜伽变成圆满的上师瑜伽。

 

总的角度来说,我们把它分为五个阶段: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念诵仪轨的同时,要配同着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总体来说,上师瑜伽分为五个阶段,在操作过程当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叫观察修,一个叫安住修。至于如何观察?如何安住?这两方面应该要好好学习。


尤其刚刚所说的善巧运用方面要好好学习,比如,根据个人妄念起现的程度,何时需要观察修?何时需要安住修?这根据个人的妄念起现的程度来定夺。昏沉太重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去对治?妄念太多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去对治?这一段时间虽然有昏沉但比较轻,该怎么去对治?这一段时间里妄念也稍稍有些,该怎么去对治?这一阵时间里,自己好像没有昏沉和掉举,该怎么去对治?这就叫善巧运用。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而不是行不行,都强行让自己处于一个状态。

 图片

现前,很多人都会这么想,打坐一定是安住,安住可能就是“什么都不想”,因此都在追求“什么都不想”的状态,无论行不行,都处于这么一个状态之上。前两天我也问过很多人,你这么做的目的,是否因为平常烦恼太沉重了,要寻求一个无烦恼之状态呢?


若是,那我们先不说安住了多长时间,我相信可能也不会很长,但总之也起到了一些作用。因为你仅仅是为了暂时没有烦恼,即便你安住了一秒钟、一分钟时间,只要没有烦恼,就已经呈现了你的成绩,达到了你的目标。

 

你说“不是,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但这个和解脱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要知道,心性原本具有解脱的特点,我们现前凭借观察、观照,来圆满解脱本具有的一切条件在讲菩提心的时候,胜义菩提心是心性解脱之境界,这没得说的。

前两天也有一些居士说,“我现前处于这个状态就叫做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可不是这么树立的。我们先不说胜义菩提心,我们先讲解世俗菩提心。我们凭借观照去树立一切法,就叫做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所具有的一切条件,也就是说,世俗菩提心所具有的一切条件,在胜义菩提心当中是任运自成的,是圆满的。


现前,我们做不到任运自成,该怎么办呢?就用思维去造作,造作什么呢?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那愿菩提心还要具备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


昨天我就问一个居士,请问慈悲缘众生、智慧缘大觉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三门从事一切善法,你能不能说一下,当前在你所处的状态当中,所谓的胜义菩提心该怎么具备“世俗菩提心具有的一切条件”呢?你总不能说,现前安住过程当中,一切都是空性。那请问慈悲缘众生怎么树立?智慧缘大觉怎么树立?这叫愿菩提心。没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这两个条件,能称为菩提心吗?

 图片

今天,在修行过程当中,历代传承祖师为我们所传讲的一系列方便法,已经具备了解脱的一切功德。现前只是凭借思维去造作而已,但决不能把这个思维造作搁置一旁,无论行不行,我们都是无念状态,那它和解脱没有关系。


可能有些人会问,我们初次修禅定的时候,有时候处于这种状态也很必然,为什么呢?是的,这样是很正常,但同时我们也具备了很多观照。可不是“行不行都是无念状态,并称之为胜义谛”,不是这么树立的。


这就充分地说明了,要根据个人的见地而定。像前者,还是处于意识状态之中,必须要去观照。即便是观照,它也具有成办解脱之一系列功德,因为你正在创造解脱。那后者已经处于智慧转为道用阶段,那没得说的,这个境界已圆满了前面所有的一切观照法。

 

现前,我们还没有时间讲解这些,因为《白莲花论》还没有讲完,紧接着我会讲解《呼唤上师本论》。那时就会真正知道,世俗谛所有的一切法都要在胜义谛当中圆满,而不是什么都不存在,不是“空叫做胜义谛”!这么简单的话,那前面世俗谛完全没有什么意义,完全是多余的事情,当然不是!

 

前面我们凭借思维去造作“智慧之一切境界”,这个当然是不了义的。但可以凭借这种方便来消尽自己的业障,当自己何时具备了智慧之一切功德,何时就圆满实证了,这是一个过程。

 图片

所以,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对治烦恼,就像我刚刚说的,如果这么去修行的话,修行真的很轻松,非常轻松。永远不需要想到“我今天昏沉、掉举了”,由于我们及时对治烦恼的缘故,昏沉、掉举就是成办解脱、迅速成办解脱的一个时机啊!


现前,很多很多世间人都在寻找一个转折点,可能迅速转折点就是你失败的这一瞬间,“失败是成功之母”!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昏沉和掉举起现的时候,若能把这种逆缘转为善用,可能是迅速成办解脱的一个时机,就看你能不能转变它!


自己转变不了,行不行都强行压制的话,也就那么回事。从某种角度来说,修行的时候,由于我们这个传承真的太细致的缘故,每当开始修这个法的时候,更能忆念到上师的恩德!


今天,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中,我都能很好的转化一切,无论是逆缘还是一切缘,我都能转为善用。当然,凭借我们现有的智慧是无法做到的,都是来自于恩师的教言。以前我们总觉得修行很难,现前,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教法、有了这样的教言,这时候就会觉得,修起来真的并不是那么难。

 

就这样!要好好学、要好好学,行不行,反正我已经看过一遍了;行不行,就这么做呗,不要这样!如果马马虎虎的修法,永远不会有一个圆满的成绩,决定会这样!(Y050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禅修】禅修的智慧|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禅修的智慧   无论我们是在轮回或涅槃中,均端赖自己心境而定。   见地、禅修与实践中;研读见地,能令我们生起闻慧;禅修的练习,能令我们开展智慧,而藉由行动实践,我们将禅修的智慧付诸实现。这三者之中,以行动最为重要。轮回并非是一个和我们所体验到,这个万事万物都痛苦与不适的世界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