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星期五

如何激发持之以恒的修行动力/发心取决于心力,心力取决于业力/

 


上师:这个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世间方面的力量,出世间方面的力量。若要是讲出世间的力量,那么就得要多想想四厌离法。
 
平常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有时候完全生不起力量,甚至对这件事情兴趣也没有那么大了,甚至有时候懒得去修行等一系列感觉和显现都会呈现。这时候靠什么方式让自己的力量更充足一些呢?就要多想想人身难得。获得一次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在人身难得当中讲解难得之因、难得之数、难得之喻,从中就能知道获得一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即便有多么难得,我们今天算是很幸运的人已经得到了,但是紧接着无常随时会夺走如同摩尼宝般的人身。今天会发生有可能性、明天会发生有可能性。比如我们今天都活在世上,若要是说到明天早上我们会不会在世上?细致去想,谁都没有把握说,明天早上我一定会在世上。无常就是这么恐惧的,意想不到的时候会降临到身边。
 
我相信你们曾经可能也遇到过,像有些人好好的,也没有什么病,平常身体健健康康,但是最可怕的是今天出门买菜,在外面遇到恶缘,就是一场车祸,死了。所以都觉得,天哪!谁都没想到!是的,无常就是这么恐惧,谁都想不到的。我们今天好好的,谁知道明天早上真已经不在世上,都有可能性。所以平常人人都在观察或是在探索着活在世上的价值,人得到一次人身有多么难得。现前我们把难得的人身按照以前方式运用到了正知当中,这就是我们今天该做的事情。那么这个修行的心就会越来越增上,也就是这个心量就会越来越大,知道这件事情对自己的重要性,所以平常尽可能多去看看这些书。
 
世间也是一样的,当在从事一番事业的时候,若要是对这些事业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方面可能这件事情可做可不做,我反正能过得去。但是真正要是了解到这件事情对你的重要性以后,多去想想这件事情对你的重要性,这个世界把你逼到了一个墙角间,那时候再知道某件事情可以完全排忧,可以改变一切命运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会顺着这条路走。也就是多去想想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比如平常要是不想工作,那要是真不想工作,后面会带来什么样的逆缘;若要是这样工作下去,对自己会创造什么样的觉得好的一面,多去想想,这能改变很多很多方面的缘起。
 
那么我们现前主要讲解的是佛法。当你在修学过程当中产生这一系列感觉时,要多想想共同四厌离法。这样一来,你对修行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比如往昔历代高僧大德们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精进修法,凭借什么让他们做到这一点呢?还是靠共同四厌离法。以及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修行者,每天多多少少都在修行,但修行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门苦行。因为大家都在修行,顺着世间飘动的时候,你把这个时间运用到修行当中,从某些角度来说,它真是一门苦行。也就是说完全没有按照正常人的行为去走,已经改变了这个规律,它是一门苦行。
 
但是你现前能做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还是拥有了四厌离法的陪伴。你要是完全没有四厌离法的陪伴,我相信修行一步都是非常艰难的。但是我们每天还是尽可能往这一方面去发展,相对来说也是拥有共同前行四厌离法的功德。所以平常不妨往这些方面也多学习一些。虽然今天拥有,不代表我们在这方面非常圆满,可能在理论上面还需要把它变得更圆满一些,再配同着个人的修行,那么后面的心力就会越来越强大。(N0818)


发心取决于心力,心力取决于业力



弟子问:“自己在发愿的时候,总是有一种心理障碍,可能心量不够的原因吧,就是不敢发愿,觉得现在能实现,或者是一定能实现的,这样的愿发的才有实际意义、有诚意。比如,上坐之前的立誓——我在这一座中一定要证悟,不证悟绝不下坐。可是现实是我每天都下坐了,而且也没证悟。第二天,再上坐立这个誓的时候,就会觉得心很虚,觉得是在欺骗自己、欺骗佛菩萨,就不敢去这样做。我这个问题局限是在哪里?然后怎么克服呢?


上师答:发心的大小,主要还是在于个人的心力。通常我们会说心力小,心力中和心力大,称之为三种不同的根机——下品、中品和上品。


像下品心力者,即便为他讲解今生成办解脱的法,由于他本身没有这个毅力的原因,他还是不敢往这方面走。他只能按照刚刚所说的,自己今生成办解脱是绝不可能的,几世以后成办解脱也不可能。自己现前对佛法已经心生净信,会按照复积资净障的方式尽可能去做,在未来的未来,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慢慢、慢慢积累达到圆满而成佛。那么,这种就叫做下品心力者。你要是给他讲解中品或者是上品的法,他没法接受,由于他的毅力不足,就像刚刚所说的有恐惧感。他想,这个自己是做不了的。他的心力就只有这么一点点。我们举个例子,因为人的心力有着很大差距,有些人心很大,什么都敢做;有些人在一说到的时候,就心生怯意。比如说,我们要去很远的地方旅游,有些人会说:“不去不去,太远了。”有些说:“去、去、要去。”所以说心力有大小。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说,心力分为下品、中品和上品,下品就是这种心力者。

中品者,解脱是在未来的未来,今生成办解脱是不可能的,自己也没有那么大的愿力。因为凭借自己现前的业力和多方面的原因,想今生成办解脱不可能。那么,自己现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在未来的未来成办解脱,凭借今生和未来的修行,积累资粮达到圆满成办解脱,但时间不是今生。对于中品心力者,他只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再要讲解很多的话,他也无法接受。他心里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认为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上品心力者,今生成办解脱,这是他最大的愿望。无论是为他宣讲法的时候,还是他自己发愿的时候,都会想着“我今生必须要成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从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业及烦恼虽然沉重,但是自己今天所依止的导师以及法,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所以凭借自己今天的信心和精进修法,消尽无始以来的习气,也是近在眼前。所以,自己今生必须要成办解脱。愿力非常强大,没有一丝毫恐惧感。上品当中,也包括几年以后成办解脱,几个月以后成办解脱,或者是要当下成办解脱。这些,都是凭借个人的心力。有些心力小者,你讲解他还是不敢接受。不敢不是说他对法不理解,而是由于他的心力太小的原因,就会出现这么一种现象,产生恐惧感。


为什么八万四千法,是针对八万四千种根机呢?因为每一个众生的心力都是不同的。对于下品心力者,直接讲解上品之法时,他会直接吐血、恐惧而死亡。所以,没办法,只能按照和他相应的一些法讲解。暂时今生不能成办解脱,那凭借他今生的修法,在未来的未来,或者是在更长的时间里成办解脱。这些都是针对他的根机和毅力进行宣讲的,这倒是很正常,非常非常正常。

我们平常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前行之前行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就是立誓——为了成就菩提、获得解脱,自己要修多长时间?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立誓——不证菩提,不起此座。那么,如此立誓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遣除修行路上一些人与非人的障碍,因为我们平常的心太复杂、太散乱,只要有一个和我们心态相关的缘,就很容易顺着它飘。比如说,自己今天修行好好的时候,有一个很知音的朋友来造访,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朋友,于是就把修行搁置一旁,去陪朋友聊天。这是常有的事情。若你修行前有所立誓,在没有达到修行时间的情况下,哪怕是亲朋好友亲自来谒见自己,也不和他们交往。就是为了遣除这一系列违缘,也是为了迅速成办解脱,创造一个缘起。释迦牟尼佛的心力,是非常非常大的,就是说,“在没有成就菩提之前,绝不起座。”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哪怕是世间的人,或者是非人给佛陀制造什么样的违缘障碍,最终都会变成悉地,就是凭借他前面的这个立誓。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就是遣除一切违缘的一种方法。当然,也是为了迅速成办解脱。因为我们在平常,若要是带着一种疑问坐在某个地方修行,在发这个愿的同时,我想大部分都会觉得,自己有走形式的感觉。因为是否能真正成办解脱,就不知道了。(发愿的)同时还带着一种疑问,也充分地说明了我们并不具备这个根机,因为我们的心力太弱了。所以,佛陀为什么叫佛陀,我们为什么叫凡夫,之间的差距就是这样的。现前,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


当然,这种心力不足,多数来自于业及烦恼沉重。就是业及烦恼越沉重的人,越有恐惧感;业及烦恼越清净的人,越往前走越容易。所以说,这一切还是来自于自己多方面条件不足的原因,慢慢、慢慢做,忏悔着往前走。因为,我们今天一方面在学习佛教,一方面在修行佛法。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为了成办以上更多、更深、更圆满的见解;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为了达到这样的见解,在创造这些条件,就是创造法器。由于业障沉重和福报浅薄的缘故,修学这样的法可能不太顺利,为了创造修学这些法更加顺利,而打下这些基础等等,这倒很正常。


我们己经非常幸运了,若要是在完全不信仰佛教者面前,连一点这方面的心愿也是没有的。即便你为他讲解,他会连听都不听,那还发什么心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已经很不错了。当然,与历代传承祖师最圆满的境界相比,我们还差着这么一截,但这个很正常,因为什么都需要一个过程。


为初行者开示---修行心力不足会败下阵来



我们刚开始入门期间,可能很多人都不懂修行还需要一个系统,认为只要在某一个导师面前得到一个传承,我就按照这位导师的传承教言去做,基本上就万事大吉了。但实际上恐怕也不是这样的。

 

因为刚开始入门期间我们对佛法的了解并不是太通彻,再加上如今这个时代,虽然佛教说是兴盛,也很兴盛,说不兴盛,也只是一个形象而已。

 

这时候很难找到一个具德上师为你们亲自指点一个次第道,一个的修法这个时候仅仅凭借有时候导师们的一些教言宣讲,或者是自己平常阅读一些书本,再加上个人的一种信心开始去修学,就像刚刚所说的一样,还是有很多不系统的地方。所以我们平常把整体修行分为三种心力者。


下品心力的话,一开始可能是由于无知的缘故,多数是烦恼沉重、无知的原因,完全不懂真正的佛教。再加上对一个系统修法也并不是太了解,所以在修的过程当中,他的心力相对比较弱。

 

从总体的角度来说,对成办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信心,但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他不会考虑到“我今生要解脱”,“我今生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他会把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当做未来的未来(成办解脱的资粮)。今生我就积资净障,多去积累一些资粮,清净一些自己的业障,未来的时候再投生一个好的地方,未来的时候再投生,不停地在这样的时间里修行,最终解脱。但这是下品心力者。

 

甚至可能对自己的信心也不足,认为修行虽然是很好的,但是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再加上因为这个原因那个原因,找一千一万个借口,所以就觉得“我今生成办解脱的希望不会很大”,因此这个自信也不足。像这样的心力者,我们统称为下品心力者。

 

下品心力者一是烦恼沉重的表现,另一方面还是无知的原因,因为他真不了解什么为佛教。

 

中品心力者相对比下品者,无论从理论上懂得佛法,或者是在修的过程当中,比下品者更加精进一些。但是对自己的信心虽然比下品更强一些,但是还是不够圆满。所以他所期待的是“我今生多积资净障,未来的时候我投生到一个好的地方,再逐渐修行,成办解脱”。所以他不会把成办解脱当作一生必须要成办的(事业)。

 

由于他把这个结果安立的时间稍微长些的缘故,今天在修的过程当中,也可能不会那么精进。像这等人,我们称作中品心力者。

 

上品心力者,因为他对自己的信心很足:虽然我刚开始入门,但是如今我所依止的导师、我所遇到的这个法都是非常殊胜的,再加上由于这个缘已经很圆满了,所以我只要遵照这个缘去做,那么我今生能成办出一个连我自己都想不到的(好)结果,这也是特定的。所以他的心力比较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自信满满。

 

像这样的修行者,他想(的是)今生必须要成办解脱,或者是几个月当中我要成就,几年的时间我要成就,我这一生必须要成就。带着这种心力者,我们统称为上品心力者。

 

这个上品心力一方面由于宿世的因缘,今生对成办解脱的信心很足,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凭借今生进入佛门之后得到的很多善缘。比如说在众多导师面前听闻各式各样的教言,甚至自己平常也阅读各式各样的教言,总之对佛教也有很深的认识,所以最终心力越来越强,被称为上品心力者。


那么这个我们把它总分为:下品、中品、上品,分为三种心力者。并不是说下品和中品就不需要系统(的修法),但是哪怕让他去做,由于他的信心、自信不足的原因,所以他也做不了,因为他也不会往这方面去追求太多。


比如我们先举个例子。世间人在追求世间财富的时候,就看看你的目标有多大。比如你一个月只想挣十块钱的话,我相信三十天的时间内,一天你可能不会那么努力去成办。原因是什么?因为你的目标并不是太大。

 

若另外一个人一个月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百,那他可能比前者更努力一些。若要是再多的话更努力。所以这就要看看我们想成办解脱时间的长短,就可以看出来今天他在修学过程当中精进或者不精进。

 

虽然如是传讲,但是像世上每一个众生他都希望离苦得乐,我想这是每个人最大的心愿,谁都不会喜欢痛苦。虽然说由于自信不足的缘故,(把解脱的时间安立在)未来的未来、未来、以后等等,但这些并不是由于他太喜欢痛苦的原因而把寻求快乐的时间立得很远,而是一种无知的缘故。

 

所以当自己真正认识到的时候,谁都不会把受痛苦的时间立得很远,(不会把)追求快乐的时间推迟到很远的地方,不会的!

 

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多去学习一些理论,多去学习。首先要知道,当今我进入佛门,为什么要进入佛门?真正进入佛门的真实意义在何处? 


记得我的上师阿秋法王曾经说过这么一部教言:刚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不要急于做很多很多事,比如我要磕头,我要开始打坐,我要开始修这个法修那个法等等,(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修行和如何修行。)

 

因为由于你当时对佛法的了解不透的缘故,所以即便做起来,时间也不会太长,又会败下阵来。也就是说时间不长当中,可能你就会越来越懈怠。第一次好像很精进,但顺着时间增上就会越来越懈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禅修】禅修的智慧|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禅修的智慧   无论我们是在轮回或涅槃中,均端赖自己心境而定。   见地、禅修与实践中;研读见地,能令我们生起闻慧;禅修的练习,能令我们开展智慧,而藉由行动实践,我们将禅修的智慧付诸实现。这三者之中,以行动最为重要。轮回并非是一个和我们所体验到,这个万事万物都痛苦与不适的世界有别...